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选准思维的转向点,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选准思维的转向点,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 者:林进军 常凤玲 (荣成市第33中学,山东 264300)

在物理教学中,切实加强学生物理素质的提高。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巧妙选取事物的共性、"意外"的实验结果、自我感觉作用、相反现象、合理的"假设"、"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等多种思维转向点,从而使学生越过思维障碍,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积极大胆地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知道学生素质中的各种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超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科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善于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几年笔者在物理教学的实践中,针对怎样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体会很多。但体会最深的是教学中应巧妙选取思维转向点,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创造能力。
从思维的方向性上可把思维分为这样几种类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及思维过程中的转向思维。无论哪一种都存在思维方向的转换或转折。研究问题中产生的不同思路的交点或另辟思路的起点,就是思维的转向点,善于正确选定或变换思维起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思维敏捷的体现。如何巧妙选取思维转向点,启发、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促进思维发展?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将事物的"共性"作为思维转向点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具体事物抽象概括出一般本质的属性,进而总结出物理概念或规律,往往需要处理好思维的发散向集中的转化。启发学生从彼此独立的事物中找出共同特性或逻辑性联系,就能迅速促成这种转化。如初三力的概念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举出许多力的(初步)定义,寻找一点进行引发。在众多的实例中有两个具体实物,各实物总称物体,推、拉、提、压等作用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框图所示思维定势。

 

 

二、运用"意外"实验结果作为思维转向点
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诱惑下,学生思维容易误入歧途。如果用实验结果来矫正学生思维比教师单纯讲解收效要好。如:装有适量水的试管放入还在加热的沸水中,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学生一般思维程序是:加热→水吸热升温至沸点→加热→水吸热沸腾。从而得出试管中的水肯定沸腾的结论。而"意外"的实验结果促使学生以试管中的水不沸腾为起点,搜寻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组织新的思维程序:
三、利用自我感觉作用为思维转向点
人对自我感觉的体会是深刻的,而自我感觉对认识事物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如果教学中巧妙运用自我感受的积极作用,会产生良好效果。如:脚用力踢足球时谁对谁施了力?(脚对球)脚趾头有什么感觉?(有点痛)原因何在?(球对脚同时也施了力)这里就把"痛的感觉"作为思维转向点,自然促成学生思维方向的逆转,从而使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四、用相反现象作为思维转向点
同一事物的不同性质,有时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运用这种相反现象启发学生,不仅能激起学生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克服一种思维定势的干扰,去探寻另一种思维途径。如:水能灭水,水能否点火?请设计水能点火的小实验。学生必须避开"水能灭火"的影响,从如何"点火"上去思考,联想凸透镜和水的折光性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将隐含因素作为思维转向点
在沿某一思维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中隐含物理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敏捷地想到条件与要求之同还存在着另种联系,从而组织新的思维程序。如:将薄膜气球拴在弹簧的一端,弹簧另一端固定在足够深的容器内底,当向容器内不断灌水时,弹簧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往往只从浮力角度思考,得出弹簧只伸长的结论。实际上,气球浸没后再继续灌水,弹簧就会缩短。这里必须以气球所受液压不断增大为思维新起点,另辟思维途径。
六、将合理的"假设"作为思维转向点
远离结论,从侧面搜寻思维起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进行合理假设,往往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如:冰块在水中为什么漂浮?学生要么答:"因为ρ水>ρ冰 "要么就漂浮状态答为什么漂浮。由此反映学生思维起点模糊,思维程序的混乱。如果假设冰块浸没在水中,讨论冰块所受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就会使问题顺利解决。
 
七、研究"动态"题,注意选择思维起点
在涉及到物理过程、状态的变化题中,处理好其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在"变"的问题中,注意选"不变"为起点,物理过程状态不断变化的问题中,往往隐含着关键的不变量,这个不变量正是连接前后状态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分析"变"因素的同时,注意挖掘"不变"的因素。如冰融化、水结冰的问题,状态变化,体积密度随之改变,但质量不变。
2.在"不变"问题中,注意选"变"为起点。貌似条件不变,实质隐含着物理过程、结论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不变"因素的同时,注意挖掘"变"的因素,从"变"上打开思路。如:封闭容器中装满两种不相溶液体(ρ1 <ρ2 )将容器颠倒后,判断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如何变化。颠倒前后液体密度、总深度相同,结论似乎不变。但因容器形状特性,导致颠倒后,各液体的深度发生变化,结论随之改变。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善于选择思维起点,并在起点上萌发出相异、相反或多个思维趋向,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解决问题可能有的途径,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