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其实就是指人们开始对某种事物产生了认知倾向,或者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参与倾向,主要表现为人们在面对某事或某物时,有着较为积极的响应态度和主动的选择态度。兴趣对于学习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人们的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没有兴趣支持的学习活动是没有灵魂的,甚至是徒劳的。小学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小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激发;培养
一、向学生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向师性是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是否在学生心中占据中心位置,将直接影响着该名教师所任教学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兴趣[1]。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一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喜欢甚至厌烦教师,对教师抱有抵触情绪,那么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势必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一旦这种消极的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释放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教师形象。
(一)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小学语文教师展现个人魅力、树立高大形象的第一步就是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小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对教师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效果的好坏尤为关键,尖酸刻薄、凶神恶煞、言语粗鄙、奇装异服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得不到小学生的喜爱和信服,更别提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了。并且,这种个人形象欠佳的小学语文教师只会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无法产生与教师的亲近感,从而失去了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平时做起、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做到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文明礼貌、待人有礼,向学生充分展示新时代的教师风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如沐春风、清新愉悦,利用自己的良好个人形象逐渐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教师印象,从而让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境投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
(二)展现教师渊博的学识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向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精湛的语文教学水平、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智者的形象,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识之渊博、积累之丰厚。小学生天性好问,经常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和疑惑,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到悉心解答、耐心指引,用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引导学生向自己看齐,并利用小学生的向师性引导学生以自身为榜样,好好学习,努力利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自身周边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语文专业知识熟记于心。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做到博学多识,不仅要掌握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尽快掌握跨学科教学这一新时期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三)以爱统领教学全过程
爱是任何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重要因素,是通往教育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教育界一直着重强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到热衷教育、善于教育,将每一个学生都视如己出,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生的教育事业当中,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爱与阳光,通过自己的呵护和关怀,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和爱意,并以此为钥匙,打开通往学生内心世界大门、建立与学生内心深处沟通的桥梁[2]。只有这样,才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向学生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
(一)用音乐来渲染氛围
音乐艺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听觉,相对于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而言,这种表达形式更具情感体验和艺术魅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气氛、净化学生心灵,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开展一些情感色彩极为浓厚的语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取适当的教学环节,播放恰当的背景音乐,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课堂上营造出特定的课文情境,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绪基础,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对于课文中所表达的父子之情,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以《父亲》等父爱相关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适时、适当的播放给学生聆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笔下浓厚的父子情,并逐渐在音乐的影响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情感,这对后续的课文内容阅读和学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用画面来创设情境
具体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现阶段的重要思维特征,与文字信息相比,他们更乐于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且在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下,他们接收信息的效率也会更高,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画信息就是顺应小学生现阶段思维模式的重要体现[3]。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图画信息加以充分利用,同时也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并在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相关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向学生播放相关画面,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小学生在观看画面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欲望和学习欲望,以高涨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界永恒不变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找到适合当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方式,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真正爱上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英.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19-120.
[2]季南月.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及其培养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糜自壮,李贞军.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