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基于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

作 者:李春苗 (浙江省衢州广播电视大学 324000)

基金项目:2016年度浙江电大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编号: XKG201606

摘   要:互联网技术及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聚焦点。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已经难以适应成人的学习需求。为此,本文以微课程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相融合,来展开相关设计模式研究,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实现微课与远程教育的良好衔接。
关键词:远程教育;微课程;设计模式

引言
新时期下,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产物,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在提升教学成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基于远程教学模式,来实现资源共享,契合学习主体的需求,提升学习效率。而在远程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学习主体的需求,来确定微课程设计模式,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微课概述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教学的一种模式。首先,微课教学课时较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来采用内容分解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目的更加明晰;其次,微课教学具有多元性,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对重点、难点了如指掌,弥补学生想象力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微课教学体现出趣味教学的基本特征,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合作、团队活动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专注程度低、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
2、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2.1 理论基础
(1) 掌握学习理论
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只要老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关注,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裕的基础上并提供完全的学习支持,班内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在学校考试中取得理想优秀的成绩。掌握学习理论中极其重视学习中有关教学评价的应用,并且掌握学习的教学是分为三步展开的:首先,教师以诊断性评价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确定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进度;最后老师借助终结性评价完成学生是否掌握已学知识的检验。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理论发起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核心建构者;教育者则主要是发挥“脚手架”作用,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情景”则是一种工具,对知识建构发挥重要的作用。微课作为一种远程教学工具,在远程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2 设计模式
(1) 微课程内容设计
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微课程在内容时间设计中,应充分关注学习主体学习时间碎片化、不连贯这一特点,在课程上体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基本课程设计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可以使得远程教育学习主体保持精力集中。在内容确定上,应紧密结合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目标,考虑学生在线学习及现实学习之间的差异,通过知识点来进行展开,通过技能观摩、知识点剖析、集中答疑、习题演练、故事数字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设计。在课程内容呈现模式上,可以充分发回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通过互动、音视频、图文等方式,来基于可视化的模式呈现知识点内容,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在组织内容上,微课程应按照主题来进行划分,结合课程性质不同,来将其划分为紧密衔接的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
(2) 微课程实施设计
首先,基于微课程的远程教育,在进入实施阶段,如何快速来将在线学习者学习状态激活,情景设计十分关键。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设计者应按照远程教育学习主体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基础,采用故事化、案例化等多重方式来实现微课程效果的再现,体现出趣味性、真实性等特点,宠儿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来提升学习效果。
其次,在学习问题中,微课程设计应引入嵌入式学习支持服务。众所周知,微课程是一种利用片段时间来进行学习的模式,学习者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在物理空间师生处于分离的状态,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及互动,因此容易缺失现场监督,学习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容易学习积极性下降。所以在实施阶段,应提供全方位的微课程学习支持系统,来从多元视角提升远程教育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习效果。
然后,在学习环境上,微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习习惯,在选择网络平台中应注重远程教育者的便捷性、受众性、交互性等,如微课程制作者的博客及微信或视频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局域网内(如本校)的学习资源平台、专门的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如网易公开课和爱课程等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平台、手机APP等,来满足远程教育学习主体的多元化要求。
最后,在课程评价阶段,应根据远程教育学习主体的学习反馈来随时对评价进行动态的更新。在微课程上线前,课程设计者应对微课程进行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接受度等全方位评价,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后进行课程更改;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将微课程上传至资源平台供远程在线学生进行学习,结合学习在二次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微课程在评价途径中,可以采用评分模块、留言板、维护折联系方式(邮箱、微信等)等多种渠道,来使得学习者更加乐意接受这种模式。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进,微课在远程教育学科中的运用将逐步增加,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体现教学成效的优势将日益凸显。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微课程教师在使用微课时要认识到微课的功能是辅助于教学;同时在使用微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微课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微课与远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燕.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基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2):119-120.
[2]陈志南.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07):127-128+130.
[3]彭中亚. 远程教育微课程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 刘丽娜,平凡,杨顺起.远程教育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与个案实践[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29(04):31-37.
作者简介
李春苗,女,1968.8,吉林镇赉,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现代远程教育,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浙江省衢州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