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 者:郝红梅 (甘肃省临夏县教育局教研室,甘肃 临夏 731100)

摘   要: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传统文化认知,情感渗透等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改要求下,教育者更加注重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文化传承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创造了前提。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开发学生智力,渗透情感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必须从自身教学方式做起,结合学生特点,将文化教育和传授知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究。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欣赏文化作品,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结合语文课本教学,给学生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意识,就需要在讲解文章时,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给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多种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首先老师通过一段关于泼水节的小视频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观看视频和结合课本的预习,教师提问学生“刚刚我们观看的视频是哪个节日的传统习俗呢?”“泼水节。”“很好,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节日传统吗?”“中秋节要吃月饼,春节要贴春联。”“太棒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能够一直记住并传承下去,好吗?”“好。”类似于这种通过一篇课文来扩展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培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渗透意识。
二、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有效地加强教学效率,让学生既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又能够结合有效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情感培养,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组织学生来进行短文朗诵比赛的方式进行。语言学习的效果如何,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进行体现的,尤其是在阅读方面,语言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流利的表达思想,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来与别人进行交流,体现学习语文的价值。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给了学生正确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后,应当多运用一些阅读比赛的形式,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锻炼和提升。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我国寓言故事的看法和理解,以及收获的感悟等展开讨论,并且从课外搜集一些寓言故事的材料,来共同举办寓言故事朗诵大赛。同学们在准备朗诵比赛的过程中,既会对每个字词都进行查字典,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自信心,同时对于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着积极的引导。因此,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朗诵比赛的形式,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培养自身学习自信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采取。
三、举办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开展写作比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特别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非各种节日莫属了,由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实际,接触到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传统的节日庆祝,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合理的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最大程度上强化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文化价值观念,指导学生从小成长为一个具备传统文化精神,积极发扬文化精髓的少年,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因此,作为教育者,可以通过举办相应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情感培养,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六.一”儿童节。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最贴近学生发展特点的节日,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节日活动的开展,强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表演,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在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班集体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们对这个活动也会有一些感想,在进行写作练习时,也会有相应的话题进行写作,教师抓住这种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写作比赛,强化语文教学效率。
四、整合课外资源,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作品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太适用于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了能够结合当下的教育特点,小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强化教育知识,更新教学观念,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传统文化和语文课本的有效结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来教学,小学生都对影视形式的学习感兴趣,也更能实现高效率的学习,这时老师就在课堂中通过给学生播放文化影视作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作品欣赏中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动画片就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它的语言简单,画面生动,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理解文化基础知识等都有有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严格的对作品进行挑选,选取生动易懂、寓意深刻的片段来供学生们欣赏,以此强化学生的语言记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深入研究课本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和继承,更有助于探究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学效率和个人素养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美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8,(41):109.
[2]张宏凤.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J].语文课内外,2019,(4):101.
[3]蔡惠华.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初探[J].师道·教研,2017,(7):145.
[4]蒋梓寒.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分析[J].读与写,2019,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