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针对高中政治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很多,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仍然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过多的依赖多媒体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授课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人们对高中政治课的定位不够准确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从高中政治课教学定位误区角度出发,思考提高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教学途径,为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素质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定位;误区;矫正研究
本文主体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则在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阐明高中政治课教学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第二部分针对高中政治课教学定位提出的措施,该部分在分析高中政治课在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层次、多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形成偏差的基本原因分析
1.重视课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把理论教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行”,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和自觉地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把理论讲好,又要指导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认识、分析、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
2.重视考试,轻视道德养成
以往的教育往往是偏重知识传授,偏重考试科目,偏重分数,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由于传统教育长期且片面的用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形成了对基础教育的负导向作用和负导向机制。分数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标准。这种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教育,单纯的帮助学生升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在智育方面也仅仅是注重部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乃至打压。个性原来千差万别的学生被应试教育这台机器“制造”成千人一面的模样。
3.重视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理念
目前,许多教师仍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几乎就成了这些教师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应试的物式价值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教学价值标准,这种物式灌注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助思维的空间被挤占,自主探究的热情被遏制,自主发展的动力被压制,智慧被窒息,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打压,必然导致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低效。
二、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形成偏差的相关措施
1.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完成一堂课,教学方式满堂灌,目标单一,以应付考试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妨碍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与当前实行的素质教育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革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创新政治课教学理念,重塑新的家园
思想是灵魂,观念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实现。教师的一切教育改革行动取决于他对教育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素质教育根据现代社会人的发展需求,确立了以主体性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和学生观。
3.建立多方位的评价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教学评价也就是教学质量的评价,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学评价中,学生成了单一的评价对象,且对学生的评价又局限在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上,面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形成则视而不见。评价方法单一而缺乏科学性,只看考试分数多少,不看学生的智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构建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教学评价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具有发展性,更要具有科学性。素质教育的评价突出发展性功能,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其功能和意义不在于对学生的鉴定、选择、鞭策和警戒,而在于通过检查教学目标达到的水平,来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2003年版.
[4]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