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灵与智慧共舞——如何实现思品课的有效课堂

心灵与智慧共舞——如何实现思品课的有效课堂

作 者:宋云鹏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办西杨格庄小学 266600)

摘   要:思品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肩负着启迪学生智慧的责任,同样肩负着打开学生心灵,促使他们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任。只有使他们的心灵与智慧在思品课中共舞,才能真正提升思品课教学有效性。本文基于小学思品课教学,就如何有效实现“启智”与“启心”融合教育目标进行了探究,旨在为高效思品课构建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启智教育;心灵;教育对策

在新课标下,情感与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维度,旨在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却存在着“重启智教育,轻心灵启发教育”的问题,如没有注意关注和引导学生心灵的发展,使得许多小学生出现了孤独倾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有效地构建高效思品课,就必须要打破上述教学现状,促使学生心灵与智慧可以实现共舞。
1、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心灵发展
在现阶段的小学思品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可能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明确思品课中的关键知识点,却忽视了关注与引导学生心灵的发展和成长。小学生正处于心灵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他们的心灵比较脆弱,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容易在没有得到全面关怀的情况下形成不良的心理问题。比如,当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如学生伴有恐惧心理、孤独倾向或交际能力不足等,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与教师、父母等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得许多小学生可能会完全沉浸在影视剧或游戏中所营造出的情境中,这样非常不利于他们心灵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小学生心灵健康发展,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有效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及时代发展的特征等,多留置一些学生课下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多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等,使幼儿的心灵在幼儿家庭和教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生产与生活》单元思品课知识期间,教材中主要讲授了电视机发展变迁的事情,此时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阐述这部分教学内容,那么学生可能感触不深,无法起到发展他们心灵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留置课下实践调查任务,如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后回家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以前电视机是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不同?等,以此深化学生对电视机发展变迁过程的理解,同时在学生和亲人开展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增进彼此的亲情,使幼儿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也可以使他们切实体会到以往自己爷爷奶奶那个年代下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这对发展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心灵共鸣
小学生的心灵与智力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此时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侧重感性思维的运用,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某些过于抽象、繁杂的问题或知识。如果一味地采取讲授式、灌输式、说教式等知识教学模式,那么往往会超出小学生思维能力或生活经验,不仅会影响他们对思品课知识的理解,也无法引发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引发小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贴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有效结合思品课教学知识与学生的而生活实际,使他们在所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去积极进行思考,并贯彻情感体验因素,力求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思品课知识理解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例如,在学习《我的角色与责任》单元教学知识期间,为了可以深化学生对这部分思品课知识的理解,并切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可以以小学生为例,将他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依次呈现,如在家庭中学生是父母的乖宝宝,在学校中是一名少先队员,在教师教学中是能干的一个小帮手等等,并且在为学生呈现各个图片期间,教师要相应地为学生介绍不同身份对应的义务与责任,如作为父母的孩子要做到孝顺父母,作为教师的帮手要做到尊重师长,作为学校的一员要做到遵规守纪等等,这样可以在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共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3、增加实践内容,促使心智共舞
现阶段的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但是教材内容是无法真正实现心灵与智慧共舞的,必须要依赖于一些实践活动方可更好地夯实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行为习惯规范性。因此,在开展小学思品课教学期间,教师必须要彻底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摆脱教材的束缚,深入挖掘课外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心灵关怀教育与启智教育,这对提升综合素质会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校内的一些课堂外集体活动,有效地导入思品课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在各种类型实践活动中体会和感悟思品课知识,这样可以无形中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意识。又如,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入手,将思品课教学知识与思想融入到小学生生活中,以此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比如,在学习“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部分知识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到开展一次班级大扫除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有关思政课知识,并可以使学生在打扫实践活动中形成环保意识、干净卫生意识等良好行为素养,这会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心灵”与“智慧”共舞是提升小学思品课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根本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心灵发展入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心灵共鸣,同时可以增加实践内容,促使心智共舞,力求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小学思品课课堂。

参考文献
[1] 麦志伟.让思想品德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落实的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983-984.
[2] 彭建国.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充满孩子们的智慧和快乐[J].教育科学,2017,(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