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 者:李秀凤 (贺州市平桂区望高镇中心小学,广西 贺州 542829)


摘   要: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陶冶学生心灵,完善和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他们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品学兼修,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正响应了这一号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人生观,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借助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审美对象的优势,把审美对象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精神力量,对学生进行定向教育的一种活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经常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而让他们在经历体验中有所感悟。但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2.教学导向的功利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他们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他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主要向学生传授在阅读中取得高分的技巧及答案方法等,很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文意,是否从阅读中获得了审美情趣。这样功利性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双基忽视过程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时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在阅读教学时过于重视文章中出现的生难字的梳理、字音的矫正以及段落大意归纳,而对学生对文本内容美的体验并不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4.统一化的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阅读是对文本进行理解、解释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极富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进行双向对话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利用标准化的答案来要求学生,限制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阅读中,教师不能以单一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解读渔夫、老太太和金鱼,不能非黑即白、以非善即恶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要辩证的解读故事中的人物,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使学生受到启发。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1.通过朗读表达美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始于读经,终乎读礼”,他主张要把诵读贯穿于学习中。而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美读”的概念,他认为在朗读时要加入朗读者的个人情感,通过朗读让他们领会主题,使朗读者获得情感体验,促进朗读者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示范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文章情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节奏、语气、语调等的变化把血浓于水的军民感情倾诉出来,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情感。
2.品析经典词句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有许多传世经典和名家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其中部分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品评,通过品析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句子的结构以及修辞方法等知识,同时让他们体会语句中蕴含的语言美。如在进行《推敲》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体会用敲而不用推的原因。在教育学生要向贾岛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的同时给他们传递语言文字的美感,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多种方式展示美
美是一种情感体验,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深远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多种方式展示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文章的深远意境。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对于文章中作者所勾画出的春江美景,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美景。并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让他们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把审美教育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慧.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8):801.
[2]袁晓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10):61-62.
[3]李斌.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感受美——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J].读与写,2018,15(32):71.
[4]管艳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1):20.引言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品学兼修,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正响应了这一号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人生观,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下一代。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借助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审美对象的优势,把审美对象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精神力量,对学生进行定向教育的一种活动。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经常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而让他们在经历体验中有所感悟。但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审美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2.教学导向的功利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他们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他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主要向学生传授在阅读中取得高分的技巧及答案方法等,很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文意,是否从阅读中获得了审美情趣。这样功利性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双基忽视过程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时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在阅读教学时过于重视文章中出现的生难字的梳理、字音的矫正以及段落大意归纳,而对学生对文本内容美的体验并不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4.统一化的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阅读是对文本进行理解、解释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极富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进行双向对话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利用标准化的答案来要求学生,限制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阅读中,教师不能以单一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解读渔夫、老太太和金鱼,不能非黑即白、以非善即恶的标准来评价他们,要辩证的解读故事中的人物,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使学生受到启发。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1.通过朗读表达美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始于读经,终乎读礼”,他主张要把诵读贯穿于学习中。而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美读”的概念,他认为在朗读时要加入朗读者的个人情感,通过朗读让他们领会主题,使朗读者获得情感体验,促进朗读者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示范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文章情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节奏、语气、语调等的变化把血浓于水的军民感情倾诉出来,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情感。
2.品析经典词句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有许多传世经典和名家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其中部分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品评,通过品析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句子的结构以及修辞方法等知识,同时让他们体会语句中蕴含的语言美。如在进行《推敲》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体会用敲而不用推的原因。在教育学生要向贾岛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的同时给他们传递语言文字的美感,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多种方式展示美
美是一种情感体验,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深远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多种方式展示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文章的深远意境。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对于文章中作者所勾画出的春江美景,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美景。并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让他们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把审美教育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慧.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8):801.
[2]袁晓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10):61-62.
[3]李斌.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感受美——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J].读与写,2018,15(32):71.
[4]管艳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