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 者:赵振荣
(甘肃省会宁县实验中学,甘肃 会宁 730799)
大
中
小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一般自筹课题《情感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569)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如何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自身素质;位置;行动
做老师的都希望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正常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方面却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老师关起情感大门,痛快一点的也是半开半闭。显而易见,老师如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难度,素质教育无形中就被架空了。从有关报道中可以看出,“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现实需要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笔者认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三个部件构成:即自身素质、为师观念、处事方法和耐力恒心。
一、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学生刚进入校门,对这里的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他们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向老师表达这样一个信息:老师,希望您能承认我,肯定我,给我鼓励,这时,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的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始终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而已”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我认为起码应该做到: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以及教学能力;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要坚持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永不落伍。
习总书记曾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总书记的讲话点明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的素养和扮演的角色、作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这也是新时期自我加强的重要遵循。
二、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摆正师生的位置
当今社会师生关系的概念与传统师生观(师徒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师要放下“架子”,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选择、建议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征求学生的意见,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的见解,摆正师生位置,认清对学生平等相待的重要性,正所谓“良师益友”,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尊重,因而就能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向老师敞开心扉。
三、改善师生关系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往才能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心理发展变化等特点,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工作。
1.多鼓励、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耐心地帮助他们,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心。他们一旦增强了自尊、自信,就可能避免“破罐子破摔”,杜绝在自卑心理主导下的错误行为。如学困生常因学习成绩差,从而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善于发现他们在体育、音乐等其他方面的亮点,就为他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以恢复其自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2.尊重家长,作为老师不可动不动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谈话”。教师要积极主动做好家访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孩子的性格、爱好等。只有认识了学生中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向学生家长了解和介绍学生情况时,注意言辞和方式,不让家长难堪。通过家访,一是可以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二是构建与学生感情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帮助和关心就变得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是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作为教师,在这方面也应努力做好,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靠老师,学生有病及时送去医院、为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节假日将不能回家的学生接到自己家中过节,多提醒他们加衣服、理发、早睡早起等,让他们觉得你就像宽厚的父亲、慈祥的母亲和活泼可亲的兄长、姐姐一样。
4.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他们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作为教师,此时不能一味强求他们说出心里话,而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5.注意选拔班级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民主气氛,不把班级变成“一言堂”,更不搞专制。把学生之间的交往定格在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大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纠纷。
6.集体活动、公益劳动,教师起带头作用,身体力行。
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教师可亲、可信;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太理想化、太神圣了!是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就不能贯彻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那么,我们就构建不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