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数据背景下公共管理的挑战及创新研究
作 者:郝宇华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 264300)
大
中
小
摘 要: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作为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本的大数据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的数据环境下, 创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相关技术为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机会, 增强了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 满足了人们的更多需求, 但也面临着实践手段单一、数据不够丰富和开放、数据严重失真等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创新模式, 以期为当前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 公共管理; 创新模式
由于近年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治理体系, 但该方面的实践发展比较晚, 体制不成熟。社会治理的要求不能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推进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是未来公共管理的重要方向。同时, 转型期间的社会发生了重大调整, 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给中国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不断开展公共管理理论创新, 并发挥其指引作用, 促进实践的发展。我们不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西方的理论框架, 而且要认清各种理论的优缺点, 努力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实现公共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1、大数据时代的内涵及其特点
大数据不是数据大小的简单定义, 而是利用大量数据来表达信息的技术。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的生活正在因为它的到来而随之变化。借助与之相关的数据手段, 通过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 实施相应的数据战略, 由此可以使数据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利用, 可以加快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量十分庞大。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成为重要的数据采集平台, 各种数据进行交汇, 信息的筛选难度加大。二是数据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尽相同。比如图像、地理位置、音频、视频、网络日志等, 都可以成为数据的表现形式。三是数据的价值非常低。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高度分散, 单位密度数据值相对较低。
2、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变化
首先, 提供了质量更高、效率更快的公共服务。同时, 政府行为处于网络监督之下, 公共服务的供给更为活跃。通过大数据可以完成相应的跟踪评估行动, 由此对其质量进行分析, 提高服务效果。
其次, 应对公共舆情危机的能力得到加强。目前, 中国社会的各种复杂因素交汇, 隐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突发公共舆情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处理舆情事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社会治理能力。
最后, 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个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越来越明显, 社会生活更加开放和迅速, 当代个体也呈现出多维和异质特征。越来越细致的数据挖掘为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3、问题分析与解决
3.1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挑战
(1) 可行性不强, 实践手段单一化。现代公共管理技术由于其前瞻性特点, 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乐于采取的可行性技术。但是, 这些管理技术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这些公共管理技术和平台更多时候只是作为政府绩效的唯一指标, 并未达到推进公共管理发展,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目标。公共管理目前仍然是保守和单一僵化的系统, 并不利于推进公共管理的优化。近年来上海地区的踩踏事件、厦门PX事件、香港奶粉限购令、延迟退休纠纷、城市管理执法和地方政府强制征地拆迁等各种事件表明政府所运用的公共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粗暴, 虽然履行了公共管理职能, 但也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政府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手段。
(2) 管理部门缺乏大数据意识, 数据不够丰富和开放。就大数据技术而言, 中国的起步较晚, 投入力度也不够。我们的管理部门仍然缺乏数据意识, 数据采集能力差, 数据量小。近年来, 我国所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 有些问题是由于政府不适应数据决策, 缺乏研究舆论的能力, 错过了处理公众舆论的最佳时机, 从而陷入被动的位置。[2]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似乎是一场意外, 但事实上这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可以根据手机的流量来判断人的密度, 但由于缺乏大数据思考方式, 预防工作没有做好, 最后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3) 数据失真现象严重, 存在应用隐患。例如, 在目前的绩效评估体系下, 部分官员往往想要通过编造虚假数据来获得晋升的机会。例如, GDP增加了多少, 税收增加了多少。由于评估指标过于单一, 并受到自身经济资源的限制, 许多人对真实数据并不满意, 他们往往会铤而走险, 采取虚报数据的方式。2012年, 位于广东地区的横栏镇, 其工业总产值只有22.2亿元, 但编制的年度报告显示, 工业总产值高达85.1亿元。也就是说, 该镇的工业总产值无形之中“增加”了将近60亿元, 报告的产值几乎是实际产值的3倍。同时, 数据时代的个人毫无隐私可言, 很多时候都会受到监控, 国家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应用隐患明显。
3.2 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创新模式分析
(1) 填补大数据立法空白, 维护数据安全。与欧美国家相比, 中国个人数据隐私立法滞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既为公共管理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显示出政府在维护数据安全和填补数据立法方面的空白。因此, 未来还需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体系, 引入相关法律、法规, 发挥法律规范的引导作用, 对组织和个人数据的使用做出规定, 规范数据类型和用途, 数据的采集和加工需要建立标准化, 通过立法规范使其回到良性道路。[3]在数据安全立法的过程中, 应定义数据存储的时间限制, 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数据定义相应的存储限制, 超出规定范围的数据要确保不会用于任何有危害的行为, 并确保个人数据的“被遗忘权”。
(2)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 做好舆论分析。舆论监督与分析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功能, 通过信息收集渠道的建立, 扩大具有公信力的公众舆论分析平台, 涵盖舆论宣传、评价, 舆情报告, 舆情处置等功能。在信息收集渠道的帮助下, 首先, 通过舆情分析功能, 可以及时收集和追踪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 对重要的舆论事件及时进行研究。其次,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舆论引导、收集、分析和解读官方文件, 做好信息处理, 传播有益内容。最后, 通过舆情评价和舆情处理功能, 可以发布相关报告, 并在第一时间对处理情况进行反馈。
(3) 加强社会公共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社会公共管理数据平台和主体的建设。例如, 通过改造路灯微基站, 构建数据采集平台, 以地下空间形式建设大型数据服务器存储平台。[5]通过社会公共管理数据平台和主体的建设工作, 以智能城市建设, 数据增值服务和智能化等形式开发基于相关技术手段的新型社会公共管理模式, 为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管理服务做出贡献。政府方面应该开发与之相关的技术, 建立相应的资源平台, 并提升其使用效率, 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和手机移动终端访问政府网站, 建立相应的推送机制, 释放大量原始数据的使用价值, 使数据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
4、结论
为适应当前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 中国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大数据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产生了诸多影响, 促进了社会公共管理的建设, 提升了公共管理的透明度, 社会公共决策更加合理。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也在不断推进, 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 分析反馈平台, 对社会舆论及时进行控制, 不断加快数据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经贸, 2013 (6) :16-19.
[2]唐秋伟.社会网络结构下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7-29.
[3]乔福龙.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与成长逻辑——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3 (4) :47-52.
[4]王永光.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治哲学研究[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156-16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131-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