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构建高校垃圾分类与回收“互联网+”模式
作 者:赵曜 肖帆 聂楠鹏 刘皓婷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大
中
小
赵曜 肖帆 聂楠鹏 刘皓婷 寇颖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训练
项目编号:201810421027
摘 要:“互联网+”时代使各行各业走向线上对线下的新模式,也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做好垃圾分类回收,一是可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垃圾围城”问题,二是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校园垃圾回收“互联网+”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校园O2O垃圾回收模型。
关键词:垃圾回收;互联网+;高校校园
引言
据统计,各高校的垃圾排放量平均每年约15%的速度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2762所,高校在校学生为3000万左右,按照城镇个人垃圾产生量为0.65kg/d,我国在校大学生一天垃圾产量为19500t/d。对于不断增长的垃圾排放,若仅粗放处理,势必产生二次污染,危害师生健康,影响校园环境。再者,垃圾作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其中可回收再利用资源所占比重大。如何引导师生垃圾分类进行综合处理,促进资源可再生利用也是当前构建绿色校园的一项重要课题[2]。
1、高校垃圾处理及回收现状
根据高校数据显示,教学区主要产生废纸;食堂以餐饮垃圾,剩菜剩饭和垃圾袋占比最大;宿舍区则以外卖塑料袋、水果皮为主,以及小部分废金属、废纸。对于垃圾的处理回收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类。
1.1 传统的垃圾桶屋型收运模式
我国现阶段并没有高校在校园范围内进行系统的垃圾分类,大部分高校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垃圾桶屋型收运模式,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环保需求。
按照高校主要功能区,各高校主要分为餐饮区、生活区、办公教学区、科学实验区、商业区、其他区域,而垃圾投放处主要为单一垃圾桶装、分类垃圾箱(可回收/不可回收)。餐饮区、生活区等室内垃圾一般不进行分类,多用中小型的单一垃圾桶;室外区域垃圾桶以中型分类回收为主,分布于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地方,道路两边每隔50米设一个垃圾桶,路口处视情况增加1-2个。
对于这些功能区的垃圾处理分为三种途径:餐饮区的剩菜饭运往当地的饲养场,实验产生的垃圾单独无害化处理,其他各功能区的垃圾统一打包集中运输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对垃圾的利用微乎其微。
1.2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就目前而言,国内智能垃圾回收模式作为试点开展的高校大多分布在一线大城市[3]。此类垃圾箱将垃圾分为四种,垃圾箱箱盖是一个智能秤盘,可准确称量垃圾重量,前端是个刷卡器,刷卡读取记录投放人信息、投放时间、垃圾重量等数据,实现源头追溯。随后,保洁员将复核分类是否正确,复核正确,相应的学生就会收到奖励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奖品。垃圾经过称重、二次分选、标准化打包,可回收物由第三方进行再生利用,其他类型垃圾则会对接不同的运输处理渠道实现减量。
此外,还有部分高校选择构建类似于跳蚤市场的校园资源再生利用网络平台。这种平台有网络虚拟平台和实体平台两种模式进行相互驱使,以便在物物交易、物与货币和免费领取的形式中进行二手资源的稳定交易,从而实现资源的回收,交易,交换和再利用。
1.3 江西财经大学垃圾处理现况
(1)垃圾处理现状
江西财经大学校内垃圾桶数量众多,大多数垃圾桶分为两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是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含义模糊,乱扔、混扔的现象严重。通过对校园里的教学楼、食堂、男女公寓的垃圾种类的统计,可回收二次利用的垃圾的比例约占78%,但学校并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回收,可回收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校内实地调研发现,江西财经大学目前面临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生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较弱,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足;其次,校方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现行垃圾分类体系、制度不完善,相关宣传不到位;最后,垃圾从产生源头到垃圾处理场焚烧的整个过程中,除处理收集人员会简单地把一些塑料瓶等分开收集,其余垃圾统一混合处理,垃圾分类不彻底。
2、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线上平台搭建
2.1 iRecycle“互联网+回收”模式简介
“iRecycle”O2O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废弃物进行精准回收,以达到缩短回收时长与节约空间的作用,进而提高废品回收效率及利用率,改善垃圾分类难现状的模式。该模式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旨在让大学生树立环保垃圾分类意识,帮助解决多年垃圾分类难问题。
2.2 iRecycle“互联网+回收”模式设计
“iRecycle”O2O项目通过设立“iRecycle回收君”公众号与相关微信小程序,完成垃圾分类信息传播、垃圾回收信息发布功能,并与线下专人上门回收、专车分类收集、专门处理相互配合,实现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最大效能。
(1)iRecycle项目线上平台设计
图2.1 iRecyle回收君功能架构(见下页)
iRecyle项目线上平台主要由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小程序构成,前者负责垃圾分类回收知识普及、用户信息反馈、后台积分、垃圾回收信息发布功能,后者负责具体的积分兑换与用户管理。
图2.1 iRecyle回收君功能架构
①垃圾分类知识普及
利用微信平台的互动优势,拟通过知识推文、平台关键词回复、图像智能识别等三种方式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传播及普及。充分利用公众号的引流作用与用户交互界面,及时、动态更新垃圾分类知识与回收信息。
②后台积分
为鼓励学生主动对废弃物进行回收,该模式在线上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了积分奖励机制。使用者对废弃物回收的次数越多,积分越高,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以及爱心捐赠。
③垃圾回收信息发布
项目进行成熟后,将专门开通“iRecycle大杂铺”板块,将所收集的垃圾的详细信息以商品的形式公布在平台上,垃圾处理商家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垃圾的详细信息,选择是否进行回收并提出回收价格,工作人员将会对出价商家进行综合考虑并及时对接垃圾处理商家,提高垃圾回收效率。
(2)iRecycle项目线下回收实践
由于高校垃圾分布在生活区、教学楼、图书馆、公共活动区,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及时地考察,认为可以根据不同场地生产的垃圾成份,提高分类回收的效率,调整回收的形式。
①线下回收模式
本项目主要针对寝室楼栋内可利用垃圾的回收,本文提出针对寝室情况回收垃圾的流程:首先,学生通过学号将个人信息与iRecycle回收君微信公众号绑定,获得独特的二维码;学生在寝室内将可回收的垃圾初步分为塑料制品、废旧衣物、废旧纸品、包装盒,并进行清点;接着在iRecycle回收君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信息,由工作人员下寝室回收垃圾,扫码并记录垃圾类别、件数、可兑换积分数等信息;最后由垃圾回收人员将所获垃圾按照类别分类处理。
②后期处理
本项目预计将实现与废品收购公司、二手物品交易市场、手工艺品制作工作室、公益基金、生态果园等校外企业、个体形成合作,将收集的垃圾进行处理,得到模式运营所必要的经费,同时通过公益基金扩大社会影响力,为项目后面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3、总结与展望
3.1 学生垃圾分类回收意识有望进一步提高
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效果如何不但与处理设备、运行机制的先进性有关,更与广大师生垃圾分类回收意识有关。国内大多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不理想,垃圾分类率低,处理垃圾的态度简单,不需要的东西直接扔到垃圾桶内,没有任何的垃圾分类的习惯。因此,在不断创新处理模式的同时,学校内部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的宣传教育工作也需加强。
3.2 建立互联网+垃圾回收商圈
“iRecycle”O2O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项目凭借基础的垃圾回收业务难以获得收益,因此为保持项目的持续进行,需逐步搭建递进的业务发展模式,包括建造实体商店、教育课堂、创立可再生产品品牌等,这些衍生业务既提升客户参与积极性,降低项目运营难度,同时也填补了垃圾回收本身在前期盈利方面的空缺,对企业形象、社会环境保护氛围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
3.3 互联网+垃圾回收模式未来效益潜力无穷
采用互联网+回收的模式进行校园生活垃圾回收可以实现人力、设施、物流多方面的资源节省,据同类型处理模式实施情况推测年回收垃圾减量最高可达50%。将互联网+与垃圾回收结合,通过垃圾回收各个节点的把握,使得垃圾的处理从源头便遵从了绿色循环这一理念,从而减少因前期处理不当导致的资源耗费,同时使得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有较大提升,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回收,低污染。尤其考虑到校园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率,校园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常涛.盈创回收“互联网+回收”及垃圾分类智能化解决方案介绍[J].资源再生,2018,(第5期).
[2]胡耀伟.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再生资源典型回收模式比较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7.
[3]周汉城,潘永刚.两网融合5个运作环节及其对再生资源行业转型的意义——写在“广州会议”之后[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6,(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