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 者:张智杰 (沈阳铁路第五小学 110005)

摘   要:结合当前的小学生体育教学开展情况,重点从多方面论述了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指出应通过体育活动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坚强品质等,希望对于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应该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体育运动所具备相关能力,这是通过相关的必要长期练习而具备的专项思维,能够有利于学生具有相关的体育必备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体育技能,为今后的体育素养积累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相关问题。
1、通过体育活动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工作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往往表现出直接具象的特点。其中,精神文化素养则是德育的总称,这种精神存在往往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同时,也是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中不可分离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应该保证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尽管学生可能看不到德育教育的内容,但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育像春风化雨般滋养他们的心灵,能够切实感受到其所带来的爱,这样便很好的体现出了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精神[1]。
比如,进行小学体育的《游戏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成为学生两两配合来开展用腿夹球的比赛内容,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平衡感能力,也能有效实现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加强。体育教学则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德育培养的环节。所谓的团队意识,则应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团队合作精神则是由于重要,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在学生的两两合作中,为了赢得胜利,存在着忽视游戏规则的情况,教师则应该及时禁止相关的违规行为,并保证游戏规则的再次申明,保证实现比赛中的公平竞争,实现竞争中的获胜靠的是真诚和实力,而不是投机取巧。
2、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还应该积极开展生理健康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意识,对于不卫生的习惯一定要坚决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部分学生存在着去学校边上的路边摊买东西吃的问题,不注意手部卫生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等,这些都是对于身体健康的很大的隐患。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应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塑造卫生健康意识,要求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来培养和监督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考虑到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应认识到男生和女生在体育项目的表现力存在的差异性。比如,男生往往对于动感力较强的活动感兴趣,而女生则是喜欢参加柔静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前,教师应该优选符合大家口味的小游戏进行课前导入,实现活跃气氛,鼓励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在接力比赛前,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热身运动,特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腿部肌肉和骨关节的活动能力,进行相关的热身处理,在运动比赛结束后,避免喝冷水,避免增强心肺压力,出现意外情况。
所以,通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提升了运动的安全性,这是实现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3、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坚强品质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其存在较强的竞技性,对抗元素明显增加,对于相关参赛者的心理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如果运动员想要获得比赛的胜利,则应该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中,尽管和正规体育比赛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应该充分利用好体育运动的同样性质,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去获得良好的成绩,从而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竞争的精神。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是否在比赛中拼尽了全力,是否表现出了过人的意志品质。比如,如果体力较好的学生选择了弃权比赛,教师则应该及时跟上去,关心的询问具体的情况,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对于体力运动能力不强的学生,尽管成绩不理想,但他依然拼尽全力,教师则应给予真诚的安抚和鼓励,并表扬他的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2]。
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对于表现出倦态、紧张的学生进行拍拍肩膀以示鼓励,如果部分学生存在着中途放弃的情况,教师则可以陪同作战,给学生不断的鼓励;如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感到心灰意冷的情况下,教师则可以进一步鼓励和肯定他的坚持和努力,对他的下次好成绩充满信心。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的激励评价,或是同伴间相互合作,都能积极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教师应该正面鼓励体育活动中的每个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断加强外界环境的积极影响,增强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鼓励他们养成不轻言放弃的良好意志品质,对于今后的坚强人格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性格发育发展的塑造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保障强身健体的基本要求,还能有效培养的小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通过相应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应该不仅能“武”还要能“文”,通过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实现学生锻炼身体,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灵教育,这样才符合新时期下的教学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钱晓平.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及培养路径[J].  新课程·小学, 2017,10.
[2] 姚伟平. 提高运动技能是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J].  当代体育科技,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