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总结了学校实施分层走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管理
我校从2015年9月起在高二年级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我把实施情况和问题作总结,以期为即将到来的云南高考综合改革提供研究素材。
一、实施原因
(一)2019年秋季云南省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届时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学校课程的必然形式,开展试点工作刻不容缓。
(二)我校作为面向全州招生的一所学校,学生来自全州各地,少数民族学生占95%以上,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藏族、纳西族、傣族和独龙族等,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成绩差异大,2015级为例,学校普通高中最低录取线控制线505,实招最高分686,差距达181分。
(三)教师队伍年轻化、参差不齐。其中,初级职称教师65人,中级职称教师42人,高级职称教师35人,初级职称教师占45.8﹪ 。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新课改要求及学生两极分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学科选择
根据高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决定选择学生成绩差异大、学习难度高、思维容量比较高的学科,开展试点。具体为数学、英语两门。参与改革试点班级理科7个班,文科5个班,学生总计537人,任课教师16人。
三、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数学
A层:以考取专科所需知识、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要求实施教学。
B层:遵循课标和教材灵活施教,确保该层次学生高考学科成绩达二本线
C层:遵循课标,重方法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确保该层次的学生高考学科成绩达一本水平。
2.英语
A层: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培养兴趣,增强信心;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B层: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落实课标要求;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C层:落实课标的全部要求;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
A层:难度降低、速度放慢;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常反馈,多鼓励。
B层: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
C层: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
分层施教时,可遵循A层“下要保底”、C层“上不封顶”的原则。
数学:统一进度,不同难度、深度、训练量;
英语: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进度。
(四)作业分层
A层:基础题加补差题;
B层:基础题加巩固练习题或综合题;
C层:基础题加能力提高题。
四、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上课的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的卫生监督等工作;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3个科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次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行政班负责。
2.动态调整: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A层生”和“C层生”,对部分学生调整层次。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教室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新教学班学生在走班期间,不得翻动其他同学的物品,如有损坏,将严肃处理。
4.作业辅导、自习安排:学生晚自习在行政班自修。
5.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五、存在问题
(一)学生分层的依据缺乏全面性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材”的素质和水平。我校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学科考试成绩,缺乏全面性。
(二)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在“走班制”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特别是最低层次班级学生基础差、学风不好、学习习惯态度有问题,现在把他们集中在一起,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由于相当部分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上课,班主任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三)课后辅导跟不上
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四)科任教师压力大,有抵触情绪
由于走班学科同时开课,学生听课有可选择性,部分学生不到指定教学班级上课,按自己的喜好去找老师听课,造成优秀科任教师任课班级学生多,工作量大,水平低教师上课没学生。
(五)学生有自卑心理,家长有顾虑。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对最低层次学生家长来说,一是担心安排教师水平低。二是觉得“没面子”。
(六)教师考核评价难度大。
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班级层次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教师考核评价中教师工作质量、教学水平难评估。
六、解决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系
强化综合管理,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严防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学生分层走班表现与学生当月操行考核相结合,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二)健全教学体系
首先,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协商选定课代表1名,保证在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其次,建立学生周记制和学生学科反思制,以此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第三加强集体备课落实情况检查,强化学科备课组是年级学科质量第一责任人思想,重点培养年级学科备课组长。
(三)捆绑考核出合力,分层评比有竞争
为防止将C、A班扭曲为“快慢班”,杜绝一些教师对C层重点施教、对A层敷衍了事的现象,实行备课组捆绑考核机制,以年级学科成绩与近两年高考成绩比较,统一考核备课组,另在年度评优评先中,对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科增加优秀名额与比例,增强学科备课组合力;同学科同层次教学班以分班学科标准分为基础考核其成绩变化情况。
(四)丰富课外辅导形式,加强合作学习
以年级为单位,开设学科特长班和基础班,确定辅导时间、地点和人员,确保辅导成效,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五)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均能认识到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意义,明确分层应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论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冯文全,吕瑞香.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