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的课堂上,我们要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声韵美,置身诗境,体悟诗情,品味诗言,尝到更多的诗味。
关键词:诵读涵咏;古诗词教学;声韵美;画面美;含蓄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诗词难教,这是一线教师的广泛共识。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丰厚往往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清代叶燮《原诗》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因此,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嚼慢咽,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段,天南海北,信马由缰。否则,就会将古诗词讲解得支离破碎。因此,诵读吟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教学中提到:“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教育,声音在某些时候会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声音会对生命产生触动,会碰撞出特别的情感。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朗读,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高中古诗词教学更应注重诵读。但朗读,似乎成了日常语文课堂中可有可无的装饰。朗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当今应试化和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中被边缘化了。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朗朗读书声变得稀有,年级越高越是如此。原因是教师缺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评价内容笼统,形式单一,加上多媒体手段日益取代教师的范读,学生逐渐失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和耐心。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毛诗序》中也谈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浓时是需要大声表达出来的,那么大声反复诵读自然也会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从以上种种,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诵读教学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
一、一读,感知诗韵
古诗词的声韵美,必须通过朗诵才能感受得到。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通过逐层深入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律,确定基调,感受诗词悦耳顺畅的声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在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时,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如私。”“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读来朗朗上口,清脆圆润,如美妙动听的乐曲一样,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了诗境中。
二、二读,置身诗境
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我国宋代词人苏轼也有类似的言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诗词是借助形象思维来表情达意的,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而意境的建构并不是零碎意象的堆积,而是让学生建构起古诗词意象的具体画面。这种画面的建构就需要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想像描摹画面。例如柳永的《雨霖铃》,词的上阕内容不难理解,无需教师做过多的讲解,只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就可领悟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通过想像进入柳永的时空,自己就是那即将和有情人分别之人,耳边是凄切的寒蝉哀鸣,眼前是长亭中泪眼相望的离人,亭外江畔兰舟催发,抬望眼便是浩渺江水,千里烟波。朗读,让学生置身诗境,感受到凄冷萧瑟,惆怅黯淡。
三、三读,体悟诗情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涵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传达的表达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余映潮老师这样说。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将解读的内容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去感受。“诗的生命是感情,是激情,没有情,就没有诗。”每处疑问其实最终都归结到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通过朗读,了解了诗人,读懂了诗人,也注重了学生自身情感的生成体会。《声声慢》教学中,教师不用去解读,只需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验情感,特别是开头的七个叠词,摄人心魄,一下子就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李清照孤苦无依的悲情世界里。
四、四读,品味诗言
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确美,凝练美的特点。小小一个字一个词,含蓄蕴藉,以有限寓无限,牵一发动全身。反复诵读,不断地品味,方能体悟见于言外不尽之意。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作者对赤壁景色的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教学中,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这几句,学生就能透过“乱”“穿”“惊”“拍”“卷”等豪放词语的品味,勾勒出赤壁古战场的险峻,雄奇壮丽的景象,感受到苏词豪放的气势。
总之,古诗词的课堂上,我们要以“读”为主线,多一些吟诵涵咏,少一些纷繁芜杂的讲解;多一些自我的人生体验,少一些圣人之言的堆砌;多一些思接千载的对话,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朱熹说:“凡读书,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感知诗韵,置身诗境,体悟诗情,品味诗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才能品尝到更多的诗味,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独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林岩 《一读一咏 畅叙幽情——谈朗读的指导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四期).
[2]徐树忠《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