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探讨1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探讨1

作 者:周 斌 (重庆市丰都县青龙乡青龙中学 408209)

摘   要: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只是物理教学要求实施生活化教学,中小学各学科都在实施生活化教学。其目的在于利用生活中与学生更加接近的事情和教学内容形成共鸣,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意识,从而能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演变成主动吸收和消化知识,从教学的主体根源上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生活理念

绪论
我们在漫长的物理教学中发现:初中生学好物理的途径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外,更多的是通过自己不断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学会把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进行解析,希望能够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1、认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概述
所谓物理生活化教学,即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生活经验为考量对象,进行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使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讲授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回归。同时,采取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知识获益的快感,为后续的物理知识学习奠定了兴趣基础。
2、认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必要性
基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因此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常常让人有抽象、复杂的感觉。同时物理知识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要有形象思维能力,更要兼具抽象思维能力。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活动特质,教师应在物理教学授课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的调动与培养,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通常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的要求,以实现显性知识的传递为教学导向,忽略对学生兴趣和物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只会机械被动的学习,最终造成学生自身知识创新应用能力的极度不足。采取物理生活化教学方式,使物理教师摆脱教材体例的局限,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以保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与培养。同时,教师应放下身段,以贴近生活的情感式鼓励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试探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有利于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就学科性质而言,物理学是基础应用性学科。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升学或者应对考试。而是借助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进而解决各种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采用生活化教学带动学生主动思考跟进。以惯常生活情境在教学环节的导入,实现学生生活经验同物理知识学习的有效契合,并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中领悟到物理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2.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学,经常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泥沼。同时被动学习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疲劳感与压迫感,无从体会获取知识和享受知识的快感。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借由学生寻常可见的生活场景的引入、现实情境的创设以及生活经验的带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激发学生共鸣呼应,最终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发掘和引导。教师在教学引入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生活实例,与惯常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更容易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诉求。
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基于前文所述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必要性,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在客观要求教师要建构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突破以往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的情形。教师可以采取下述方式:
3.1生活元素导入教材内容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要将教材所涵盖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明确目的性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以降低教材中部分内容与现实脱节所导致的学生疏离感。笔者曾在讲授“影响滑动摩擦力方向及大小”的内容时,为形象说明这一问题,借用了生活中常用的扫帚。将扫帚竖直压在讲台桌面上,并手持扫帚杆在桌面拖动。在这一演示中,不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如“扫帚底部为何会弯曲?”“扫帚运动方向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系”等。这类问题借助生活化道具的运用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
3.2导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物理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例如,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要掉在地上的疑问,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同时,能够学会思考“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善于从生活情境中挖掘物理问题,或者创造一些生活情境,从而引出物理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提问“光和声音哪一个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雷雨天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从而得出答案。诸如此类的物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自己找到答案。 
3.3生活体验,学以致用
物理知识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不断的知识吸收积累中,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借鉴“让学习者借助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进而获得知识收益”的闲暇教育模式,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观察自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还应该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学生能够学会学以致用才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都应该得到提高,进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大有裨益,学生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切实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而且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不仅考试分数高而且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小结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作为物理教师而言,不光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更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对知识应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了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状况,在考虑学情的前提下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培养了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飞.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44.
[2]周忠武.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支撑系统研究[M].中国电化教育,2012(7):144-148.
[3]周海荣.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导课艺术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