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句话,一盏灯,也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力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班级管理者,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认知理念下的那种“棍棒底下出好人”已经不再完全适合今时今日的教育教学管理。所以,我们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给学生以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激励理论;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前言
激励理论最早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激励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在教育界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激励理论。这里所说的教育激励理论是狭义上的教育激励,指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行为过程。本文笔者就主要分析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并提出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践行激励理论的相关策略。
1、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
1.1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管理理念已无法发挥学生在班级各类活动中的核心能动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首先就要使学生自主、愉快地接受教育,因此班级管理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与内在愉悦感,顺应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愉悦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里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1.2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班级是初中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更是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不仅符合教育的本质,更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激励的优势,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达到教育激励的根本目的。
2、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践行激励理论
2.1 落实关怀激励
以班主任教师为首的所有学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学以及管理过程中,应该带着“放大镜”去认识和了解学生,不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行为,应该在尽可能多表现出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良好学习态度的肯定和赞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赞美。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和家长保持联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心理动态。可以通过谈心、家访以及活动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基础,取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不断激发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心态。
2.2 践行自我激励
对于激励而言,有正向的激励,也有反向的激励,就是所谓的负激励。在某种情况下,负激励也可以成为一种引导学生的做法,改变学生消极或者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方向。正负激励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相互鼓励、支持,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自我激励的平台。我们除了鼓励、表扬、赞美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自我赏识,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缺点,这既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认知观的过程。
2.3 倡导竞争激励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初中班级之中亦是如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时可对这种竞争进行合理利用,激发出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并在竞争过程中挖掘出学生的无限潜能。总的来说,学生之间最大的竞争便是学习竞争,为了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可在学生的各个方面设立相应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整体完成程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可对各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颁发印章,而在劳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也可以获得印章等等。通过每位学生最终印章的获取数量,可评选出各个学期中的“印章王”。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单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评选,并分别进行奖励。这种竞争环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目标确立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不应过于简单和困难,避免最终的竞争效果受到影响。
2.4 强化榜样激励
目前,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容易出现不爱学习等情况,在学校不听从教师的管理,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大缺失,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导致学生的学习道路出现偏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让学生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像其他人一样优秀。例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开展优秀学生评选活动,让同学推选出自己心中最崇拜或最喜爱的学生,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提供基础。还可以在教室之中设置一面“光荣墙”,将班级内可以称之为榜样的同学姓名张贴在墙上,方便班级内同学的借鉴与学习。如果有做的更好的同学可以进行替换,这样才能为每位同学制造争当班级榜样的机会。
3、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原则
3.1 内部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原则
内部激励是任务本身的刺激,是活动进行过程中源自于组织成员内心所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激励具有一种持久性的作用。外部激励是任务本身之外所获得的满足感,外部激励表现为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榜样激励等。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要辅之以恰当的外部激励,通过两种激励相辅相成,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2 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适时与适度激励相结合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可进行物质激励,如学生家庭困难,可给予物质的帮助;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可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同时,对于德、智、体等有进步,或学习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应多进行精神激励,如口头表扬、颁发奖状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在管理中要考虑精神激励是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两者要合理、有机地结合,调整其比重,灵活运用。在管理中,选择好激励时机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要根据具体学生特性、具体情况在事前、事中、事后适时择机对学生进行激励,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应有的作用。同时,激励强度要适中,强度过大和不足都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
3.3 人本与公平激励相结合,个体与集体激励相结合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人本管理,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客观情况和自身的主观愿望,重视、关心、理解、尊重、发展学生,赋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表决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学生自主管理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奖励等又要体现公平原则,不可因人而异,尤其是应构建一种公平竞争的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在班级激励中,个体激励就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有针对的激励,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获得进步。同时,每一个学生是班集体的个体,应有集体的荣誉感、团队意识。因此,还要重视集体激励,如在班级中评选先进团队小组、先进学习小组,通过集体共同努力获得先进班集体等,让集体与个体两种激励相辅相成。
结语
诚然,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督促,使自身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前提也是建立在科学的运用激励理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一味过于重视激励而忽略挫折,正所谓:“满则溢”,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运用激励理论来进行班级管理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李玉.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1):188
[2]杨国东、赵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四个以”初中班级管理新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56-57
[3]朱文瑞.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4(15):96
[4]贾元真.浅谈西方管理心理学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运用的有效性[J].才智,2012(1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