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但 丽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中心小学 8540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社会对教育界的要求逐渐升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转变为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故,本文将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提出探究性教学的举措,研究该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以及个人能力提升的影响。
关键词:教学;语文;探究

前言
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语言沟通,相互交流,相互研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该种教学模式下,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而是转变为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讨了解知识内涵,探寻知识真谛。该种教学模式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自由、探索、合作。
一、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互动原则
教育即解放,解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天性。坚持互动原则,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自己的情感点燃学生之情,继而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同时,促使学生与文本构建沟通渠道,通过文字感受文本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所要表达的内涵。互动原则强调学生沉浸在和谐、适宜的学习环境中,重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要积极培养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在主体性、民主性、合作性教学理念上[1]。
(二)发现原则
教学的过程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教师在利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创设相应情境,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亲自发现问题的规律,问题的答案。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沟通、探索,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答案中寻求真谛。一改传统死记硬背局面,通过参与探究,亲自发现,获取知识的历程,达到学习之目的。
(三)寻求意义
探究性教学强调对事物内在意义的追求与探究,寻求问题的潜在价值。进而实现对学生情、意、行等方面的培养。在寻求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学习的内在需求。通过探究提升个人经验,进而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大胆表达、独立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综述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提出以来,探究性教学模式被搬上历史舞台,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学方式。所谓探究,即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反复研究。通过自身的研究、调查寻求答案。主要强调学生的灵活性与互动性,是一种独立的探究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经对探究性教学展开的研究,只不过其将探究性教学仅规划到理科范围内。2000年以来,对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更加广泛,我国教育学家对此做出如下解释:将探究引入教学,不是让教师将一切安排好,学生直接顺着流程走。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的探究兴趣。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心智健全的人才。
(二)探究教学的优化路径
1.创设情境
探究性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一定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外部条件。首先,在学生原有认知能力与结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身心发展不尽相同,因此语文探究式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智发展等个人因素。应尽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个性发展。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应立足与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发展,创新。
例如:小学语文课堂中《咕咚来了》,课文开头并为提及谁是“咕咚”。教师便可以利用该问题点,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小组探究。学生明白原来“咕咚”是一个植物,而且在秋天成熟的时候会掉落。这样,不仅对文章充分了解,还间接了解了自然知识。
2.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语文探究性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即保证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资源,并熟练掌握信息获取途径。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该问题的探究欲望。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信息收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询问、看书、互联网查询三种。由于其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书籍,或其他信息资源收集途径。同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应加以处理,要求能够独立表达出对其的见解,并具有一定逻辑思维。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推理思路均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引导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要保证其能够在正确的推理思路上前进,又要保证其别具一格,具有自己的想法[2]。
例如:在小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学习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图片、询问家长的方式,了解各种小动物们的爪印。在课堂中,笔者将各种小动物的爪印制作成图片,并下发至小组内。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分析这些爪印都是那些动物的。学生们看见这些卡片后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三)案例
本文选用《狼和小羊》的故事,展开案例分析。
课堂开始,笔者利用白板展示两个小动物,即狼和小羊。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两个小动物呢?”学生:“狼、小绵羊。”将这两个生词写在了黑板上,并利用一定方法让学生对这两个汉字加深记忆。随后,对学生抛出问题:“一会呀,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看看这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并思考,这头狼是好还是坏,小羊是否勇敢、机智呢?”于是,给予全班同学3分钟自由阅读时间。教师巡视,保证所有学生大声朗读。朗读结束后,给予5分钟时间,针对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展开探讨。此时,教室内各种声音逐渐响起。结束后,开始师生探究阶段,自由回答。学生:“狼是坏的动物,他想吃小羊。”“狼说小羊弄脏了他的水,还找借口。”“小羊很聪明。”教师“狼找了那么多借口,他是想做什么事情呀?”学生纷纷大声回答:“因为,他想吃小羊。”……
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能够了解文章主旨。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形成了独立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较比知识的传递,良好的品质更加重要。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探究式教学的原则,探究式教学的优化路径。并利用案例分析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出其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是未来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值得大力推崇与实践。
参考资料
[1]吴锦.探讨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理论版),2016(10):64.
[2] 李俊华.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5(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