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规模、R&D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发现了R&D投入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间的中介效用,进一步阐明了企业规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机制。
关键词:中介效应;企业规模;全要素生产率 R&D投入
1、引言
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包含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Romer,1990),其中技术和知识最为重要的来源则是R&D活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在国际上通常将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作为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关于企业规模如何影响R&D投入,R&D投入对经济发展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的探讨还存在不同的结论。
一方面,自熊彼特创新理论后,企业规模与R&D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首先,学者发现了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左的结论,认同小企业更具备创新能力。Acs 和 Audertsch(1987)研究发现小企业拥有相对较高的创新优势,即使所在高度创新产业内存在大量技术人才和大规模的企业。其次,Scherer(1965)发现企业创新和企业规模之间存在“倒 U 型”关系。最后,还有学者(Lichtenberg,1991)认为企业规模和R&D投入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目前针对中国市场的实证的研究在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上,多数认同了熊彼特的观点即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研发动机越强烈。
另一方面,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强烈关注。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并证实了R&D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Griliches,1986;Aghion et al.,1992;姚洋、章奇,2001;赵喜仓、陈海波,2003;胡恩华等,2006;张顺,2006;吴林海、杜文献,2008)。
我们发现,现有的学者对于R&D投入的研究集中在R&D投入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和影响R&D投入的因素。而根据中介效应的定义,若X影响Y,并且X是通过一个中间变量M对Y产生影响,M就是中介变量。我们将R&D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可将R&D投入赋予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双重地位,找到R&D投入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整合了关于R&D投入研究的原因端和结果端,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基于此,我们构建以下理论模型。
H2a+ H2b+
H1+
图1:研究理论模型
2、假说
2.1企业规模对TFP的直接效应
首先,大型企业比小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Schumpeter,1942)和专业化,使得生产和管理成本降低。众所周知,马歇尔提出了“规模经济”的概念,这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专业设备的增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更明确的分工,减少生产经营成本。第二,大型企业将从众多人力资源中受益,其中人力资源涉及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员。第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42)表明,大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资源禀赋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条件。具体来说,风险治理,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大型企业相对于小企业具有比较优势,可以维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员工培训(Booth,1993; Pischke,2001),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具备采购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有足够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人员进行充分的职业培训,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Sleuwaegen & Goedhuys,2002;姚洋、章奇,2001)。第四,制度方面,大企业比小企业组织结构更稳固,管理更规范,日常经营的风险更小,成长更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提出如下假说:
H1:企业规模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
2.2 R&D投入的中介效应
对于企业规模和企业R&D投入的关系,学者们早有研究。
在熊彼特(1942)的理论中,大企业比小企业创新动机更足,所以,大企业更有能力实现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其他学者也表达了相同看法,认同了研发支出和企业规模间的正相关关系(Kumar & Saqib,1996)。Acs 和 Audertsch(1987)在对资本密集型、工会化程度较高、产品差异程度较高的产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大企业更容易占据相对的创新优势。Vossen(1998)则更具体从创新风险承担角度指出由于研发活动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失败成本,大规模的企业比小企业在资金提供、风险承担方面更具优势,因而更愿意进行R&D投入。
R&D投入与企业规模的关系也吸引了国内学者的目光。定性研究方面,冯飞(1995)尝试分析了影响企业研发行为的因素,其中就包括了企业规模。实证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国宏、金玲娣(2001)认为企业规模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Worley 的模型来描述,他们发现得出企业规模会影响研发启动概率和研发强度的结论,跟更具体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机械行业、化工与医药行业、电子产业R&D 产出增加依次递减。王任飞(2005)则在对 2003 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内百强企业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时将R&D投入的测度分为了绝对投入和投入强度,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绝对投入还是投入强度,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都是上升的。但是这个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电子信息行业中100 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同时该产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戴跃强、达庆利(2007)在对江苏省具有省级或国家级技术中心 125 家企业进行研究时证实了熊彼特的假说,他们发现在选取的样本企业范围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比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多,扩大企业规模成为现阶段企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假说:
H2a:企业规模与R&D投入正相关。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不断涌现出大量关于R&D投入的研发效应的研究,R&D投入与企业 TFP 的关系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早在 20 世纪 6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发现R&D活动是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Mansfield,1965)。随后的Griliches(1988)、Dinopoulos(2009)更进一步的肯定了企业的R&D活动对于企业绩效和产出的积极作用。
王英伟和成邦文(2005)基于我国 1978—2002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证实了R&D投入对企业TFP的积极影响并且这种积极影响是随投入时间而不断增强的,具体表现为,1991年至1996年间R&D投入对企业TFP增长贡献率为31.19%,1997年至2002年间该贡献率高达114.13%。吴延兵(2006)比王、成二人的研究更进一步,他强调了高科技产业的R&D投入产出弹性高于非高科技产业。朱有为和徐康宁(2007)黄顺武(2008)也都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R&D投入对企业TFP的显著的积极影响。Bravo和García(2011)进一步研究发现R&D投入提升10%,企业TFP提升1.6%。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提出如下假说:
H2b:R&D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
将以上两个假设合并,则得到以下假说:
H2c:企业规模正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关系是被R&D投入中介的。
3、方法论
3.1研究背景
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1998-2007年全国各省市直辖市(除西藏)180余万家企业数据。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多重共线性以及样本偏误。
3.2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非常成熟的方法来计算TFP:首先我们构建一个道德格拉斯生产函数,如
Yit=AiteλtKαitLβit
α 和β分别代表资本弹性和劳动弹性。Yit代表生产水平; Kit和Lit指的是在时间点上的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投资。
方程两边取对数,并添加统计误差,生成以下内容:
Ln(■)=LnAit+λt+αLn(■)+εit
因此,确定好企业i和时间t,就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TFP):
TFPit=Yit/(KαitLβit)
我们使用工业增加值,由消费者物价指数(以1990年为基准)来计量生产。劳动力投入由每个企业的雇佣员工水平衡量。资本投入由每个企业的资本存量衡量。
3.3 回归模型
Yit=b0+b1LnLit+syz+Lnage+εit (1)
Rit=b10+b11LnLit+syz+Lnage+εit (2)
Yit=b20+b21LnLit+B12Rrt+syz+Lnage+εit (3)
(1)式表示企业规模与企业TFP的直接关系。
(2)式表示企业规模与R&D投入的关系。
(3)式表示R&D投入在企业规模和企业TFP之间的中介效应
其中Y表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LnL表示企业规模,用企业员工数量表示;R表示企业的R&D投入,用企业的研发费用表示。i表示企业,t表示年份。
我们遵循Angrist和Pischke的建议来设定控制变量。 Angrist和Pischke(2009)认为“过多的控制并不一定更好……坏的控制变量可能只是因变量。好的控制变量是我们在确定感兴趣的回归时被固定的变量。”我们控制其中两个变量。一是,企业的所有制(syz)。一般我们认为企业的所有制是在企业成立初就确定好的而且很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企业的年限(age)。这一变量是客观的只与客观时间相关,不会随企业规模和企业TFP的变化而直接变化。我们对企业年限取对数。
表1:变量描述
表2:数据描述
4、结果及讨论
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5:回归结果(因变量:企业TFP)(见下页)
注:***表示p<0.01;**表示 p<0.05; *表示 p<0.1.
我们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验证了之前的假说1。我们发现企业的R&D投入水平与企业规模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则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就越多。这与我们的假说2a相符合。企业规模和企业R&D投入都对企业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作为控制变量的企业所有制和年限,则与企业TFP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企业国有或者集体成分占比越高则企业生产受限。企业存在时间越长,若没有良好的生产管理或科技创新,则随着时间越发失去生产能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表5R&D投入的系数是显著的,则证明R&D投入在企业规模和企业TFP中的中介效应存在,假说 2c成立。同时,表5显示企业规模是显著的,则证明了R&D投入的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效应。
企业规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在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正相关,R&D投入与企业TFP正相关的基础上,R&D投入在企业规模和企业TFP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成立,且为部分中介效应。
表5:回归结果(因变量:企业TFP)
5、结论
结论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企业R&D投入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企业规模对企业TFP的直接效应。该研究利用了中国1998 - 2007年的企业规模、企业TFP以及R&D投入的统计数据。
首先,本文表明,企业的规模与其自身的TFP呈正相关。这个发现简单地重新研究了原始的Gibrat法则并且推翻了Gibrat法则(1931)的论证,即:同一行业中的企业, 无论其规模大小, 同一时期内其规模变动(成长)的概率是相同的, 即企业的成长率是独立于其规模的变量。这一结论丰富了我们对于企业成长的认知。
进一步发现,企业R&D投入是企业规模与企业TFP的中介变量。中介变量的作用在于更加明确的识别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机制。这个发现综合了以往企业规模与企业R&D投入关系的研究和R&D投入与企业TFP关系的研究。进一步的阐明了企业规模-企业R&D投入-企业TFP这个机制的合理性。这一机制的研究发现也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率可以采取激励政策提升企业的R&D投入。
参考文献
[1]Aghion,P.& P. Howitt.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60) .
[2]Angrist, J.D., Pischke, J.-S., 2009.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An Empiricist’sCompan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USA.
[3]Booth, A. L. 1993.Private sector training and graduate earning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5(1): 164-170.
[4]Bravo Ortega, C. and A. García Marín, 2011, R&D and Productivity: A Two Way Avenue? , World Development, 39 ( 7):1090-1107.
[5]Cohen WM&Levinthal DA. . 1989.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99(397): 569-596.
[6]Dinopoulos,E. ,. 2009.Growth in Open Economies,Schumpeterian Models,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 Econo-m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Griliches, Z. 1986. Productivity,R&D,and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76).
[8]Griliches,Z. . 1988. Productivity Puzzles and R&D: Another Nonexplana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21.
[9]Schumpeter, J. A. 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Harper Collins.
[10]胡恩华,刘洪,张龙. 我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6,(4).
[11]黄顺武. R&D 与 FDI 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8( 2) : 106-110.
[12]沈坤荣,张成. 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与企业成长[J] .管理世界, 2003(7):120—126.
[13]王英伟,成邦文. 我国研究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定量分[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6) : 39-42.
[14]吴延兵.R &D 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11) : 60-71.
[15]姚洋,章奇.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 经济研究,2001(10).
[16]张顺.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J]. 商业研究,2006,(13).
[20]赵喜仓,陈海波. 我国R&D 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J]. 统计研究,2003,(3).
[17]朱有为,徐康宁. 研发资本累积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 1996—2004)[J].中国软科学,2007( 4) : 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