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都是过去式的,与现代相隔太远,学生难以理解,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述,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历史事件相符合的情境。如教学“王安石变法”事件时,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北宋时的“三冗”与“两积”问题,让学生扮演王安石当时的身份,成为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讨论:如果你是王安石,会采用哪些措施化解北宋危机呢?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能稳固北宋统治?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多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的,讨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小组合作方式,又有集体交流方式。高中历史教学要提高讨论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小组竞争方式、分组辩论方式等。小组竞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再汇报交流等。分组辩论式是把学生分为两组,结合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越辩越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涉及到后人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认为是失败的。联系实际,提高能力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应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马关条约”时,教师可以联系“钓鱼岛”事件,让学生对当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讨论。
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与传统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控课堂不同,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安排分层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教学任务与目的,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简要的概述,接着进行组间辩论。当讨论出现沉默时,教师别急于打破这种沉默,因为学生可能在积极思考,教师应等待合适机会再进行具体指引,如提问、补充材料等引导讨论有序进行。当学生讨论脱离话题时,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正题,免得浪费时间。当学生在一个问题细节上讨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导,但是制止时要讲究策略,如引导学生变化思考角度,启发学生全面把握问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愉悦学生身心。
总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一般来说,评价多以鼓励、肯定为主。好的总结评价能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让学生冷静思考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不足,激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学习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是否积极,表达是否流利、观点是否清晰等,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不一定每次都要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唯一结果。另外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思维方法优劣,并引导学生总结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还可以结合讨论让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当然不要要求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