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课余闲谈中,说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学生,说学生如何如何难教,怎么教都不会,学生真笨,学生学习不用功……我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经常问自己怎么解决这个学生学习的问题呢?后来,我看到了一则小故事:陶行知老先生去外地讲学,讲学之前从桌子里掏出一只鸡来,大家都很惊奇,不知陶老先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见陶老先生先是用手按住鸡头让鸡吃米,鸡挣扎着就是不吃。正当大家困惑不解时,陶老先生后退几步让鸡吃米,结果鸡很快吃了起来。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老师的常常是逼着学生去学,他们成天在被动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不是主动地“做数学”,要逼着学,怎么能学得好呢?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成为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做数学”的重要性
这里的“做数学”不是说做数学练习,而是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知识的发掘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师大教授周玉仁也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安排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二、“做数学”的几个方法
1.发掘教材,创设“做”的情境
老师在每上一节课前,必须备好课,发掘教材本身的材料,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手、口脑并用的情境。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上册的方向与位置,教学“数对”这一课时,我离开课桌,把学生分成四队围坐在地上,课室中间先摆上4张桌子,我说“小鹏,请你坐到第2位上。”学生很快就找到位置坐了下来。然后,我再多摆上3排桌子,每排有4张,说:“小华,请你也坐到第2个座位上。”这时,小华不明白了,第2位是哪的第2位啊?这时,其他的学生也纷纷给他出主意。到这个时候,我就说:“遇到什么问题了吗?”“老师,还有3个第2位啊,坐哪个?”“老师,你没说第几行的第2位?”我知道这时候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发生了碰撞,知道了只说第2位不能明确交代位置,于是这节课就顺利地达到了目的。
这节课里,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动的情境,从1排座位到4排的座位,这第2位该怎么确定呢?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火花,这手脑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高了,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了。
2.自主探索,让学生勇于“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请看我们学校一位数学老师上“11-5=?”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是怎样计算出11-5=?你能给猫弟弟讲一讲吗?(本课是从“小猫钓鱼”引出的)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先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我们来比一比,谁帮猫弟弟想的办法多,谁想的办法猫弟弟学得快?(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学生在摆小棒,有的学生在数手指)
(两分钟后,学生小声讨论算法,然后全班交流算法)
生1:我想,以前我们学过5+6=11,那么11-5=6。
生2:我想用摆小棒的方法,从11根里先拿走1根,剩10根再拿走4根,最后剩下6根,所以11-5=6。
生3:我也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先摆1捆(即10根)和1根棒,先拿走1捆,只要拿5根的,多拿了5根,再放回5根加原来的1根就是6根。
生4:(有点不好意思)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数出来的,11-5=6 。
生5:不摆小棒也行,用11根里面的10减5得5。再用1加5得6。
生6:11分成10和1,要从1根里拿5根不够拿,还要从10根里拿再拿4根出来,就是10-4=6。
……
这一片段将知识与情景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得当的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做数学”。
3.结合实践,让学生善于“做数学”。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在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了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让学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折角、摸角;然后让学生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过图钉转换成“点”,两个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兴趣盎然。
还有,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吗?
学生在摆弄和剪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总之,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做”中明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创造多彩有趣的课堂,学生学起来就轻松有趣得多了,就像鸡吃米,把“要我吃”变为“我要吃”了。学生有兴趣学的课堂,才能达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