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而发生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现在微课中的互动多是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视频中提出的问题,互动性较弱。其实微课尽管不能有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直接”互动,但却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间接”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微课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碰撞。下面以微课《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例,探讨关于提高微课互动性的方法。
关键词:微课;互动;地理现象
一、使用互动性语言
微课是教师制作、学生自主播放学习的教学视频,师生并没有直接面对面交流。为了增强微课播放过程中的互动性,教师的语言要富有亲和力、感染力。
1.在本节微课的开始,教师这样导入:“亲爱的同学,你好!欢迎观看本节微课。本节微课主要内容是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在观看完视频学生归纳总结后,教师追问:“你学会了吗?”这些教师语言中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使学生产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现场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间接互动。
2.在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后,对照表格比较归纳时,微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停顿5秒,这5秒对学生来说时间较短,教师适时提示:“在播放视频中,如果需要暂停思考,你可以选择‘暂停’键,需要回放,就选择‘重播’键。”这样的提示语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自由控制观看视频的节奏,与视频播放实现互动。
3.在本节微课快结束时,教师这样设计结束语:“本节微课到此结束,如果你有疑问,可以做好记录,留在课堂学习时再讨论。”这样的提示语言让学生做好参加课堂交流的准备,将微课学习延伸至课堂互动学习中。
这些互动性语言的使用,可以让学生产生教师就在眼前的感觉,随着教师的提示语言,一步步参与到微课互动学习中。虽然不像课堂上师生有问有答那样直接交流,但这种隐藏式的互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制作互动式动画和测试练习
互动式视频可以实现直接更改视频观看次序的功能,允许学生在观看时调整一些视频的变量元素,这使每个人看到的视频都一样,又都不一样。
1.互动式视频演示地球公转
本节微课制作内容要点是:(动画)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公转过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观测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地球公转过程设计了互动式动画演示,这段视频格式为swf,如下图:
视频中设计了可操作的变化按键。在播放过程中,学生可利用鼠标移动选择“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中的任意一个按键,地球就会停在在公转轨道相应的位置,学生可以细细观察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可以选择“播放、暂停”按键,观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连续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的关系。这个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顺序,自主选择观察顺序和学习进程。
2.互动式测试
本节微课的练习采用在线测试,当学生做完练习题后,可点击“正确答案”对照了解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点击“解析”,帮助自己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这些交互式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检验该知识点是否学会了,而且能帮助他们对错误进行纠正,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观察“地球公转”动画演示和做“测试练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互动式视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调整学习顺序,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设计互动式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微课以“探究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为切入点,创设情境问题:为什么威海四季景观会有如此不同?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用身边的地理现象创设问题,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设计问题串
通过动画演示“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变化”,提问:“你能结合动画归纳出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吗?”随后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观看结果填写表格,比较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得出结论后继续设问:“你能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方向吗?”层层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会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微课中可以应用“问题导学”策略,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层层深入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语
本节微课力求通过教师语言、问题情境、互动视频的使用,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用引导性语言启发学生思考,互动性对话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与真实环境相关的情境进行学习,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问题串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互动式动画演示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看顺序,交互式练习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组合,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微课互动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积极地探索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