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 者:刘 琳 (沈阳音乐学院 110168)

摘   要:我国各大高校不同程度,都进行了学生的扩招,但是,从实际的招生情况来看,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学生间的彼此贫富差异,加之地域差距,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道路中,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这就需要在资助管理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在本文中,针对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给予一定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进一步督促我国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思想政治;研究

引言
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教育和投入,不断倡导全民文化提升的发展之路,提升全民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增加学生招生的数量,很多贫困地方的学生,也有了上大学圆梦的机会。但是,在求学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无力应对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压力,给予学业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当前情况下,勤工助学还有学费减免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等,都是我国高校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 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我国国家和相关部门,在近些年,不断加大了对于高校资助的力度,从各个方面出发,确保高校经济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的资助环节中,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国家建立一定的资助管理体系,就是为了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能够拥有好的前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很多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往往请客吃饭或者K歌等,以此来感谢在自己申请助学金期间,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或者有的利用助学金,购买各种娱乐产品,真正能够购买学习资料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学生在获取助学金后,缺乏自强不息精神,无法从自我的奋斗中,获得经济收入的表现,也是过分依赖助学金,懒惰思想的显现。
(二)学生为发来的发展无明确性的规划
获取助学金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能够得到适当的改善,就大学而言,应该是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并不积极参与到兼职工作中,无法从实际的锻炼中,获得良好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光阴浪费,只享受着助学金带来的美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迷茫,没有一定的明确规划。
(三)学生对资助没有明确的认知
在实际的走访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认为拿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拥有了助学金后,没有让其投入到学习中,还有两外一部分学生,固执的认为,申请助学金就会被人看不起,将自己的真实情况隐瞒,在贫困的求学过程中,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对资助没有明确认知的表现,也都会对学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
各个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一系列的资助管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高校领导,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促使学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秉承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相关领导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
在进行贫困学生资格评审中,很多高校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这原本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在高校中,进行该种审核,就会对学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高校大学生都是已经有着成熟心理的年轻人,在同学中,这样的一种审核,无疑让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因此,在进行高校的资助评审中,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思想让学生能够积极看待。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观念
在高校中增加一定的助学金项目,对高校经济贫困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是为了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因此,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要对他们进行观念的引导,培养其自我奋斗的毅力,不要一味依赖助学金。
三、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塑造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
建立健全高校的助学机制,就为了确保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栋梁人才,在面对问题和挑战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国家的期望,也是建立自主管理体系的目的所在。在加强高校在资助管理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良好思想价值观进行塑造,建立其崇高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奋斗新年和顽强的拼搏意志。让学生不能在获得助学金后,贪图助学金带来的一时安逸,要从实际出发,需求更多的兼职机会,在锻炼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意志力有多磨砺,从而进一提升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我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观念虽然老套,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资助中,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让其具有一定的感恩情怀,不要错误的认为,国家在其求学中,给予一定的金钱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实际上,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在面对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时,要心怀感恩,将这种感恩情怀注入自己的内心,在未来自己的发展中,在有所能力的情况下,同样,将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给其他人。
作为高校来说 ,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加深学生对于感恩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感恩不仅仅是对金钱,而是对国家和社会爱的感谢。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在国家给予学生一定资助后,学生可以将正能量继续传递,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馨和美好。
总结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经历了系统的教育,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求学中,特别是大学期间,很多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常常受限于经济状况的窘迫,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各个学校中建立了资助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资助中却在存在一定问题,要确保资助管理顺利进行,就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手,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这才是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促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的同时,提升自我思想高度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俞吾金. 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 光明日报, 2015 1 - 02 - 06.
[2]舒志定. 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 北京: 学林出版社, 2014.
[3]刘和忠,赵贵臣. 我国大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9).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06-110.
[5]朱松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琳(1987年3月),性别:女;民族:汉,辽宁省沈阳市人;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