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企业用工太过于注重工人的专业技能,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大部分人都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就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校,自然而然地就放松,甚至是放弃了对文化课尤其是历史这些小学课教学的重视。甚至认为,学生只要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根本用不着学习历史之类的副课,导致了目前大多只等职业学校不开设历史课的现状。
即使是有个别中职学校开设了历史课,也仅仅是在个别专业开设,而且课时很少。就这样甚至还有学校让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非历史专业的教师讲历史课,而让年富力强的历史专业教师改上语文、英语等其他课程。这样,造成了中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极度贫乏,历史文化素质较低。
因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不重视,加上个别教师的不负责任,目前中职学校的历史课或者照本宣科填鸭,或者机械死板教条,或者自由散漫。
这一切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极低。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目前社会、学校、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学有待加强。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念始终贯彻其中。如今,举国上下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应仅仅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口号,而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教育思想。在这场教育改革中,历史教学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我国,历来也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已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历史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知识,从学科内容来说,它具有极其宽泛的涵盖面,文史哲、数理化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从其社会功能来说,它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中外传统上的价值体系、人生观及信仰,无不蕴含其中。正是由于历史学科与其他多种学科的关联作用以及它自身那博大精深的内涵,才使得它历来在科学知识的殿堂里占据着一种特殊地位,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着社会和民族的向心力。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表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大师的人才素质观昭示我们,仅仅搞好单科教育是不够的,还应注意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又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用数年的心血,调查了大量的巨商,各方要员和学者专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他们取得事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只有15%得益于专业知识,而重要的是靠自身具体的各方面良好素质。
在中职学校,我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教学氛围相对宽松,给我们历史教学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必和普通高中一样紧紧围绕高考的指挥棒,不必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在历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放开了手脚的我们应该也能够把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