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上课是关键,复习是巩固,作业是实践运用,这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上课目标明确,学生易于接受,复习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听课收获大,做作业就顺利,所学知识就能很快得到消化和巩固,通过作业还能检查所学内容,对掌握不好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复习,查缺补漏。同时,通过完成作业还能为听好下一节课打基础。现对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一部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引导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像、创造等方法。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发展创新思维。如在《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要求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有的同学就从原文中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同学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老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鼓励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以新的内容。
三、提高课前准备工作的有效性
1.精心备课,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2)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一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二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3)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2.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
(2)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
(3)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四、创设情境,“听”“说”“读”与“写”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口语教育市缺乏有利环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水平低。口语课,通常教师唱独角居多,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作文,更是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事,受方言和语言积累影响,学生很难将丰富的日常生活积累用规范的文字表达出来,造成词不达意、辞意相悖的情况,屡见不鲜。作文教学也是教师很头疼的,大多作文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传统训练式,没有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不是寥寥几句话,就是通篇流水账。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多创设情境,巧妙地将听、说、写结合起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迁移,进而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现在很多地方已用上多媒体教学,为创设有声有色的语文教学语境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条件。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借助多媒体来突破小学口语、作文教学难题。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练听、练说,练读、练写,把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真正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深入了解,因材施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师生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