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

作 者:张 磊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公家汶小学 271034)

摘   要:是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之路,同时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因为孩子就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我成长意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引言
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作为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本文,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学校可以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并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二是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三是养成良好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的行为品质;四是养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道德品质。
  2、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2.1强化教师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2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家庭本就应该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而学习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2.3体现社会的育人作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2.4从学生本体出发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3、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还要以先进教育文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拓展教育为重点,以快乐体验式教育为载体,使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分享交流,自我感悟,实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4、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除了评选“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还应该设置有“进步生”这一类鼓励性评价奖励,如此既能够保证不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小结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成才”的必要保障,也是学生“成人”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会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赵 婷.爱心暖心田 成长化和谐[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邱玉华,张小倩.城乡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异分析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