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科学提倡和要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和动手能力,以生活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求书本知识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有趣,为此课堂上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好真实情境的导入,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任务,最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步步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电阻
初中科学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而在科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因为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而且通过实验操作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就以导体电阻大小变化的因素实验教学为例。
一、未雨绸缪,联系生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一)联系生活,加强理解
电阻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生活中随时都能体验电阻的存在。实验教学常常能够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电阻的概念以及影响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师在对电阻内容进行讲解时需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生活中学生能够感受的影响电阻大小的现象作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对电阻以及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家庭电路的导线为什么是铜线而不是铁丝或者其他金属呢?晚上家里床前的台灯又是如何实现明暗度的调节?双十一网上淘来的电热器又是如何把它的制热效果调大调小的呢?等等。
(二)未雨绸缪,胜券在握
实验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那么教师就需要在实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也都应事先预测好,以防止突发意外造成实验的中断。例如实验相关器材,涉及到学生需要准备的也应提前通知,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表明当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的时候,才会提高实验的成功概率,最终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得到增强。
二、先声夺人,做好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把握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好切入点
实验课教学中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的精妙往往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实验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课前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终使得他们能够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这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与电阻相关而学生又从理论上解释不了的例子,如灯的明暗调节、多功能电饭煲等等,让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惑与答案进一步解开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真面目。
(二)循序渐进,深入教学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采用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富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例子来吸引学生,例如在本教学案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课题的积极性,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慢慢深入,最终证明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从而达到深入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由浅入深,增强学生的自我领悟力
(一)突出学生主体,提高自我领悟力
主动获取的知识才是真的智慧。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知识的领悟能力。新课程中也指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重要性。我们教师都清楚,初中科学知识绝大部分都很贴近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自主能力提升的载体。
(二)自己动手,强化理解
在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实验中,一些类同的实验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我通过发动学生将乙导体接入电路,观察电灯的明暗和电流的大小,发现此时电流变得比甲导体接入时候的还要小,通过导体的更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不同材料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各不相同的结论。实验虽然简单,但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动手,理解上也得到了强化。
四、合作学习,分组探究,收获学习成果
(一)合作学习,分组探究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现了材料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这时候我们教师要趁热打铁,把实验课堂开放起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引导学生去选择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进行分组,并安排好组长,组长和组员共同制定出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好本组的实验电路、选择好本组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准备好实验记录所需的表格、确定实验所有步骤和实验验证方法,为最终得出对应正确的实验结论而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各组的实验结果汇总,我们教师马上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灯的明暗调节”、“多功能电饭煲”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让他们利用所学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当然还要进一步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二)树立合作精神,促进共同成长
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还深刻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例如以上影响电阻因素的实验,我们教师课外就应引导学生搜集与电阻相关的问题,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继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其他因素,并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同时对合理的猜想分组进行方案的设计,在分组探究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呈现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的汇总结论来分析和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从而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沈文娣.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应用———以浙教版《摩擦力》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3):87—88。
[2] 施佑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成才之路,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