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作 者:孙 靖 (1.安徽省怀远师范学校 233000 2.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41002)

摘   要: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缓解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在明确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当下中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如教学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培养机制创新改进建议,旨在为促进中职教育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是并不相同,它更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现场操作能力,其教育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输出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而当下社会对各类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强化了对中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因此,为实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研究设计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一、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
1.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质
技术技能人才与传统的高技能人才并不完全相同,它更强调人才的综合能力。可以将技术技能人才理解为复合型人才。即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现场操作的实践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能够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拥有责任感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应用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的综合素质。
2.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
人才培养机制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制定的教育培养目标,设计的相应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与评价制度的总和,也是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1]。中职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强调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教育侧重工学结合、岗位实习,它促进了校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提升了知识学习效果。中职教育不单凭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判,而是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量。
综上两点所述,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本质是以服务社会,促进就业为基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设立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与管理制度模式,并从理论学习、实践掌握、道德素质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教育机制。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1.教学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
虽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既重视实践操作也重视理论,将二者的重要性放在了同一位置,但是在实际的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出现理论教学占据整个教学体系的比重过大的现象[2]。虽然大多中职学校都有重视实践教学的意识,但是受到资金投入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体系中常常不能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削弱了中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优势,并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技能的减弱,使得很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生产对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存在缺陷
中职教育培养机制中师资力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中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产生,这一现在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眼中学生的低效率、目标缺乏、自控力差等行为都导致教师倦怠心理的产生,这一现象也可看作是学生生源质量滑坡的体现;并且,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时,对专业教师人员的需求要略大于普通教师人员,然而当下的中职教育教师人员现状却与实际需求相反,专业技术型教师人数不足,降低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效果;专业设备的不足在中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现更为显著,这是由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相关仪器设备的支持,理论上,为适应社会需要,学习实习过程中多用到的仪器或设备应与时俱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设备过于老旧或为淘汰设备,直接导致学生在学校积累的经验本领并无可用之地。
3.人才培养机制流于形式
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强调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然而,在实际的培养机制中,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够深入,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甚至常伴随着“走过场”的形式主义[3]。根据当下校企合作的程度来看,大多数校企合作彼此间联系松散型,存在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范围狭隘、程度不深等问题。校企合作紧密的中职培养学校数目仍相对较少。目前,还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平台缺乏及双方共赢路径缺乏的现象。
三、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1.优化教学机制
教学机制决定教学成效,当下中职教育的教学机制,存在教学内容先进性不足、示范性差、实践环节薄弱等局限,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优化教学机制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规范化与差异化。其中,规范化的理论教学内容首先应当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且具备必要的先进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规范化的教学示范、提供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差异性的要求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忽略不同专业的差异性而采取同一的教学模式无法顺应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变化。围绕市场设立专业课程,明确办学方向,强调学科理论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设计先进合理且具备专业性的教学科目,优化中职教育教学机制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关键。
2.注重素质培养、完善评价体系
“重技能,轻素质”是当下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念,也是导致部分教师产生倦怠教学的主要原因。要提升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就要在具体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高的从业素质,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在学生评价方面,要对学生的素质整体进行考量,而不是拘泥于课业成绩。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还应参考用人单位、相关企业或组织的评价参考意见,建立多元的人才监督、评价体系。评价的最终结果要与具体过程相联系,施行长期的动态评价,也可引进第三方学生质量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与教学成果检验进行区分,改变中职院校长久以来的独立评价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全方面的评价体系。
3.实施校企深层合作
实施校企深层合作首先需要搭建校企的合作平台,在“校企合作平台”的教育形式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师指导队伍,解决教学培养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要保证企业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也应尽可能地让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参与到整个教育机制的策划构建工作,从而使得整个教育机制更加符合实际的社会生产需要。并且要将学工结合与校企合作结合起来,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工交替,完成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递进培养,从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协作育人,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四、总结
在注重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今天,中职教育如何设立合理有效地教育机制,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是需要我们着力思考并不断探索的。在明确行业需求,把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师资力量存在缺陷、教学应用脱节等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完善中职教育教育机制、提升中职教育竞争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必要手段,对促进中职教育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卓群.中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6):295-296.
[2]董志远,倪雪琴.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1):26-28.
[3]刘桂霞.中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135.
作者简介
孙靖,1988年11月;女;蚌埠;研究生;基础音乐教育研究  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