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释

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释

作 者:罗可成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430205)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跨学科之间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译介学、语言学联系尤为密切,本文就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释的问题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方面主要如下:第一,译介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阐释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必要性;第三,民族文化译介传播方法的哲学阐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述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哲学认知备受大家关注。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那么如何将这文化更好的传扬下去,是一项值得探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事物的主要方法论,从哲学角度去指导民族文化译介传播有着十分可行的意义。
一、 译介学与哲学的关系
在对两者关系进行阐述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其定义。关于哲学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最新的哲学解释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的综合体。而译介学是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翻译学科,主要负责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观点都适用于译介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更注重剖析人与客观事物,后者更侧重文化的传播。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对民族文化译介传播进行解读
下面笔者从两方面来探讨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务部都有其两面性,即普遍性和矛盾性,这个理论对于译介传播也同样成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变得多元,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带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在某些文化方面同大中国一样。那么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这是社会发展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就应该根据经济水平去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下,强势文化必然会取代弱势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特征,因此不顾全球化文化的影响,想尽一切办法让民族文化存活着;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对待不同文化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很显然前两种观点都都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只是从片面去分析了多元文化,而第三种则是从其统一性出发的,要在实际生活中实现统一性,就要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加大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强度,实现多元文化的层次交流。
第二,全球化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文化译介传播的出现就显得举足轻重。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民族文化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文化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不可否认,民族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征,不可能完全跟经济全球化的步调相一致。但是,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看待文化全球化的问题,首先,不能将它等同于西方文化,而是要将多元文化统一起来。其次,不同文化使得不同国家乃至省市的经济水平都大相径庭,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平衡多元文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因为要解决多元文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文化实力是关键,而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就充当着这样一个媒介,旨在扩散和普及优秀的文化。
三、 民族文化译介传播方法的哲学阐述
(一)直译与意译的对立和平衡
要进行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就必然涉及到翻译的方法以及翻译技巧方面的问题,其中直译和意译是目前译介传播工作中较为对立的两种手段,它们分别对应着忠实原则和通顺原则。目前文化翻译分为三种译者,一种是遵循原著绝对的忠实性,即不改变原著任何东西,这种方式往往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第二种是完全遵循通顺性,这类文章往往充满浓重的文学色彩,很容易使译文偏离原著的轨道;第三种则注重忠实性与通顺性的相对统一,在最大力度尊重原著的同时还能使得译文通顺易懂。很显然,从哲学角度来讲,第三类译者高度掌握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使得译文晦涩难懂,读者阅读时困难重重,也不使得译文脱离主体,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
(二)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中更多涉及的是不同文化的个性因素传达
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的实质就是文化的移植与转换,从翻译角度来讲,移植与转换一种对应异化,一种对应归化,至于异化与归化哪种更适合文化的传播,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从翻译的哲学角度来说,这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大可被分为宏观和微观文化。因为宏观文化指的是文本中所讲述的当地特色社会文化,所以一般宏观文化只能进行移植,以免破坏文本中原有的社会文化。而微观文化指的是文本中所潜有的文化因素,其可以进行移植也可以进行转换,比较灵活。在民族文化译介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归化和异化的关系,从而使文化可以更好的传播。
(三)民族文化译介传播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论
译介传播工作习惯了传统的语言条框,并长期身在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更替与发展,译介传播工作也不例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方面来讲,翻译也属于一种诠释,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尊重历史,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其文化跨越性,既要传播优秀的文化,还要在其基础上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进行改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民族文化译介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民族文化译介传播工作的必要性。通过对民族文化译介工作的哲学阐述,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斐,杨永和. 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释[J]. 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3):109-113
[2]邱少明. 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至1949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3]王英鹏.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罗可成 (1974年4月),性别:男;民族:汉;湖北省天门市人;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