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个视角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学校--学生的共生关系,并基于该关系,进一步从顶层设计、外围保障和实施开展三个方面探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提升路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学生;共生关系
一、校园文化活动与共生理论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参与者、学校组织者为主要参与对象,并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文体活动、竞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渠道。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举一反三的育人目的,而且对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 Anton De Bary) 于1879年提出,是指由于生物生存的需要,它们之间必然按照一定的模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共生”就是共同生存和发展,共生理论的本质是每个共生单元要更好地在共生系统中发展自身,并与其他共生单元进行合作与协同,相互运用各共生单元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共生的构成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
二、共生关系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办好、办活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尊重青年学生的差异,通过青年学生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发挥主体作用,在锻炼自我的同时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共生单元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投入的物质、信息、资金和知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形成综合利用、优势互补。学校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引导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影响着功能的发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及参与程度又影响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总之,学校和学生2个共生单元之间共生的要素越多,参与主体之间的关联度就会越高。
1.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学校
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具有导向、凝聚和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校园文化活动承担着激发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不断增强青年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重任。校园文化活动要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把握时代脉搏,促进改革创新为前进方向,把分散的学生个人汇合起来,把独立的个体凝聚起来,在集体活动中培育和锻炼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校园文化活动参与者——学生
大学生是未来历史的主宰者,是创新未来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青年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干部或其他单独群体,不能只有少数的学生参加,而其他学生游离在外。
(二)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越完善,对共生单元的激励作用也越明显。完善的共生环境有利于提高参与主体之间的共生效率,降低风险,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活动质量优化和学生需求满足。目前,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共青团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学校和学生的共生环境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校园文化活动现状是共生环境中的不利方面
(1)活动统筹度不高
不少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校园文化活动经常有,但这种“虚假繁荣”表面上是活动的重复开展、资源的浪费和参与的疲乏,背后则是指导部门统筹不够、主办单位缺乏沟通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组织,随意性较强、形式化严重,为了活动本身而活动,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熏染陶冶功能。
(2)供需契合性不高
从活动类型看,娱乐类、体育类、讲座类、公益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占较大比重,学术科研性、技能提升性、实践体验性活动偏少,形式化严重,缺乏感染力、吸引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去,没有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供需契合度不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吸引不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功能,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文化启迪和实践育人功能。
(3)学生参与面不高
有调查显示,“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有17.7%的同学表示经常参加,58.3%的只是偶尔参加,10.2%的没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还有13.7%的学生想参加,但是觉得没有实力”。学生参与面过低,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几乎成了组织者的自娱自乐,无论是从思想教育方面,还是从提高锻炼学生能力方面,效果都大打折扣。
2.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优化提升的要素
(1)高校内涵发展驱动
高校内涵式的发展方向是以质量为核心,追求自身的特色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切实为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综合考虑历史使命、民族重任、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等基本因素,不断优化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使其更好担负“以文化人”重要功能、更加成为大学内涵和大学精神的有效折射,才能显示其独特的育人魅力。
(2)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出现多维度性,不仅提高了人才的评价标准也使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加之,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学生对自身个体性和主观性的关注不断加强。这无疑给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敲响了警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该要思考创新、提升与优化,增强活动的情景导向和潜移默化作用。
(3)传播媒介多样推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QQ 空间、贴吧等新媒介逐步成为大学生沟通和交往的常用方式,新媒体技术也进一步为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了更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使活动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互动更加成为可能,也成为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面的重要途径,传播媒介多样化提高了传播速度,为扩大辐射面提供了可能,促使着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提升。
(三)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方向、功能、目的的把握与学生需求、参与程度的交互、影响的具体形式,共生模式决定了共生的深度、广度,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同时也影响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共生模式主要有4种: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以及一体化共生模式,不同共生衍生模式下的共生程度存在差异。
由于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参与上的特殊性尤其是活动功能的政治性、范围的特定性,使得学校和学生的共生更多地表现为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在新设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从组织还是参与方面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供需契合度和互补融合性都较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这就表现为连续共生;在已经多年开展、相对成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相互需要、相互补充,共生关系稳定,具有较强的进化性和互惠性,这就表现为一体化共生。
三、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路径分析
(一)重视顶层设计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思想性、教育性和文化性,还要重视大学生受众的成长需求和接受习惯,因此,顶层设计显得极为重要。优化顶层设计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把握好方向、确定准目标、设计好内容、选择好路径,使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大学校园,服务全体师生,切实发挥活动育人、彰显校园文化特色的作用。
(二)重视外围保障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环境的优化。尝试建立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和师生参与的评价机制,从学分获取与奖励上,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从学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上,保证活动开展所需的场地、经费和技术指导等“软”、“硬”条件,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三)重视实施开展
校园文化活动涉及面广、承接性强,实施开展是其功能是否有效发挥的关键。组织者要树立科学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视为整体工作不断推进,在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协调管理,在活动宣传、实施和总结上动脑筋,在人员调用、媒介选取和后续推广上花工夫,使活动的意义、效率和价值的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成立,王立仁.人本关照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刘森,徐海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3]姜涛.顶层设计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9).
[4]侯丹丹.浅析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5]李发武.探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优化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7).
[6]于洪卫,王东强.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效校园文化活动创新驱动机理研究[J].河北社会科学,2012,(2).
[7]邵云飞,詹坤,钱航.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