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论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

论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

作 者:翟旭旭 武林剑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112)

摘   要:教育是国之根本,学校是我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高中教育处于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高考主义价值取向在我国形成了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但由此催生出的一系列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问题,正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与思考。论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知识与应用并行,在创形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一、传统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应试教育
高考是当今社会选拔的一种机制,这种价值体系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其公平性为社会所认可,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高考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
高考更像是数据下的“人才”生产,以成绩和升学率等数据为指标,专注于知识的灌输,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注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而忽略了被教育者的自身能力发展,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灌输,但掌握知识与发展毕竟是两回事。高考至上的价值观无疑的扭曲了的价值取向。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经历了恢复、规范化、制度化等几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高考模式制度。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高考无疑是最公平的一场竞争,高考是他们打开外界之门的钥匙,从闭塞的山区、农村,来到大城市,实现个人的升华。但对这部分人而言,来到城市的初期必定是艰难的,从最初的闭塞到慢慢接受外界的繁华,诚然还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高考成就了他们的成才之路,但知识却始终无法带给他们完善的生活体制,在纷繁冗杂的社会下生存,知识的力量显然微不足道,高考改变命运,在本质上,这一价值取向并不完善。
高考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应试教育,的确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并不否认高考价值取向的教育体系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必然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需要更新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全速发展的现状下,人才也不再定义为知识型,知识仅是一种实力,但并不等同于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的是更全面的人才,甚至全能型的通才,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在当下频频显露,已经无法满足对人才的选拔。
高考主义传统制度下的应试教育,使高中教育逐渐沦为高考应试技术训练,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身心成长正处于明晰自我、前途抉择、知识积累、实践锻炼等关键时期,应试教育的片面性无疑会禁锢青少年的全面成长。由此可见,高考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应试教育亟待一场变革。
二、当前形势对素质教育的推崇
(一)素质教育产生之源
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的素质教育,在教育舞台的博弈中应运而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是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并非绝对对立,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其弊端所形成的一种完善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在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方面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存在差异的两种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片面的注重学生成绩的结果,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对被教育者自身潜力的开发。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更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纵观当今社会进程,对人才的需求显然需要注入一股新的力量,这股力量不再是单一的知识面,而应该是一种活力下的知识引领,活学活用,带动时代的发展。
素质教育与当今高考制度的之间,需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并非否定高考制度,并依然作用于学校。短时间内,高考并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在素质教育标签下,高考的改革会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当下的教育环境,我们提出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补充而不是说知识输给了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本质上素质教育仍然是一种育人的活动,但这种育人的活动应该调动教育界学校中乃至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依据我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面向全体,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下教育的新形式,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更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最新的教育方针,更利于学生群体未来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意识,加强学生的,自觉性、 主动性;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被教育者应清楚学习的意义,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非老师领导下的完成任务;于教育的实施者而言,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非操控者,态度应以引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的综合体现,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其次,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个体间成长环境不同,思想、个性、能力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潜能,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自身个性的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潜能,真正了解学习的意义,升华自我,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
重要的一点是要完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的实施迫在眉睫,主要载体仍然以学校为主,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想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就要在整个大教学环境上做起,在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多种渠道传递知识。在校园风气的塑造中,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与个性结合,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将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从态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心理上消除学习的枯燥,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提高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方针,落实到素质与学习的各个方面。
三、素质教育规约下的人才培养
(一)素质教育的深化影响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当下所提倡的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针对这一需求,教育的力量体现在实践当中。
1999年6 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教育的实质在于实践,而非纸上谈兵,素质教育实施在学校,但其影响不能只限于学校,而应超越学校,应该让学生带着或深或浅的素质教育的烙印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作为一名经历过应试教育的考生,针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弊端频出与素质教育的改革,在这个过渡阶段,我们有着很大的发言权,普遍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高等教育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基本的交流沟通能力,应试教育下成长的被教育者在思想上认定学习成绩说明一切,但现在高学历不再是衡量人才唯一的标准,我们的社会呼唤的是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学校教育中应该多给我们一些机会去接触和探究这个社会,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创新源于对生活的实践,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新型人才发展的一个契机,就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能力,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快速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二)素质教育的创新力量
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育上推崇创新,是民族与未来发展的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打破传统的束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人才培养中新的挑战。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提供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创作;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作能力最终还是要在课堂上教学中进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创作性的进行教学,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将学习的重心放在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上,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
综上所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的两个大的基本点,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科技与信息并行的现代社会,对于能力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呈现出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新的教育体系下将产生利于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 。
四、结论
人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一项社会活动,它永远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束,教育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在进步和延伸,为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教育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会是一个更加完善的机制,依靠教育的力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在享受教育带给我们的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以一种社会责任感来回馈社会,让民族和未来的发展与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实现教育与人才成长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