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实施改变以往以知识获得和传授的基本目标,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身情感和价值观。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为基础,探讨小学生从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的转变,从而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重要性;策略
一、小学数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2)分散教学原来程序化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程序化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打破这种传统。(3)改善重视教学结果的弊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时,也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最后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相互交流,互换想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从讲台上的“圣人”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而学生也要从“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探索的过程交给学生,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知识升华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让学生参与平移与旋转现象的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观想像能力,进而实现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抽象是指用数学公式和概念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数学教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最后进行概括性的总结,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先举例引入,后进行知识的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举例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共性,由此得到结论性的规律。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知识探索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章节时,首先让学生准备纸片、一些小棒、一支水笔,自己则准备小鱼图、多媒体课件等,接着在课堂上通过设问“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问“你能把纸片平均分成几份?并说出每份占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由动手操作总体的切割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数。接着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构建学生对知识的新的认知。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这样通过先引入后总结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引入,也能够让学生学到数学抽象能力。
3. 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算法、数学概念,更多的是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小学数学在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从给出的实例中获取信息,把实际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转化成自己所熟悉的数学问题;找出数学问题解决的规律,以此解决新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准确感知信息的能力,建立问题表象的能力,抓住问题关键的能力,通过这些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基本规律,掌握数据分析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出“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复习演示,在教师把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技巧演示、强调之后,随即可以把得出的答案擦掉,把两位数前面加一个数字“3”,让两位数乘多位数运算变成“三位数乘多位数”,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规律,进行“类比分析、抓住关键”,让学生能够做到“找出数学计算的规律,举一反三”。
4. 重视习题练习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要重视习题训练。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要把习题型训练放在知识型教学之后,通过两者的结合,及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数学的教学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抓住课下对学生的训练时间,要通过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学生通过自我练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进行对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他们较少因为计算能力的不足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与家长的配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进位”与“不进位”的加法练习,家长计时、签字,到学校后教师批改,由此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培养全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应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开发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57-60.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