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奴隶主贵族没落下去,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分析齐长城修建的原因、功用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齐长城;春秋战国;齐国
齐长城恰好在泰山山脉和鲁中丘陵的南北分水岭上,因而古人又称之为“长城岭”,俗呼“大岭”或“大横岭”。这条长城,西自黄河岸边的今济南市长清区广里店古防门之西,沿黄河下游东北行,经五道岭向东南,过京沪铁路万德车站以南的长城铺路村折而东北,绕泰山西北麓迤逦东去,再经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临朐、沂水、莒县、五莲、诸城等县市进入黄岛开发区的东于家河村北入海,起伏绵延600多公里。《史记》引《泰山郡记》:“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琊台入海。”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奴隶主贵族没落下去,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在这样一个阶级矛盾极其复杂和激烈的时代,周天子大势已去,徒有虚名,许多诸侯国纷纷作乱,争霸天下。各诸侯国为了防御他国侵袭,便在本国边塞修筑长城。战国著作《韩非子》就说:“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战国策》则云:“齐有长城巨防者也。”春秋时,泰山以北为齐,泰山以南为鲁,泰山西侧是齐鲁接壤之处。这时鲁国还相当强盛,而齐国却并不像以后那样强大,它的疆域最大不过“方五百里”,于是齐国为了防御鲁国,便在西南部与中原各国交争的要道上首先修筑了西段长城。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势力伸展到山东,先后灭了莒、杞、邾等小国,把越国的势力赶出了山东,取得了它在琅琊一带的领土,接着又灭了鲁国。这样齐国直接受到了楚国的威胁,因此不得不把原来防鲁的西段长城继续东筑,用以防楚。《战国策.秦策》:“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据考,齐长城西段建于春秋末或战国初,后来齐威王十一年(前346年):“赵取我长城,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史记.六国年表》)到齐宣王时基本修完。《史记.楚世家》引《齐记》:“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里有余。”最后齐涽王又进行了整修,所以齐长城最晚至公元前284年。千里长城,在连年的战争中屡建屡修。在深山的叠嶂之中,在巍巍长城岭上,古人开石掘土,筑墙打夯,年年月月的建,世世代代的修,战火纷飞劳役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便出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此事源于《左转》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齐庄公率军攻打莒国,齐国大夫杞梁在且于城被杀,庄公运其尸回国,杞梁妻拒郊祭。齐侯便吊慰其室。至汉刘向《列女传》则云:“其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即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恸哭,十日而城崩。”
2008年11月在莱芜市莱城区茶叶口镇上王庄的古民宅墙壁中发现一通《孟姜女纪铭碑》。碑乃齐长城黄石关下王庄众民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刻立:齐长城北的孟家峪(今属章丘市)孟姜女与王庄男子范喜良由两家父亲指腹为婚。婚后,范为避难远逃幽州修秦长城,在饥寒交迫中累死,埋尸于城体内。孟姜女思夫心切,千里北上寻夫,知夫亡后恸哭感天,城墙坍塌而夫尸骨露出。遂抱尸赴黄泉。然而秦始皇见其美貌欲纳为妃,孟姜女不从,逃至东海,从高崖跳海,幸遇渔民搭救,乃返故里,郁郁而终,葬于范田。今西崖下有孟姜女坟,崖上有明代人修建的孟姜女庙。
可见,齐长城的修筑,虽然对于巩固边防,增强国力,称霸诸侯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当时的平民百姓而言,却是着实增加了很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