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构建

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构建

作 者:毛玲丽 (江苏省南京市弘光中学 210014)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一节为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事实性知识,去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
关键词:重要概念;概念教学;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2011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认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重要概念的构建需要大量事实性知识支撑,但这些事实性知识不可能全部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而直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相对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理解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课标,本节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是:①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②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③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目标①和②的达成需要理解动物的行为是由先天遗传或是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在此基础上认同动物行为的意义是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存活和繁殖的机会。目标③的达成需要学生先认识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
二、课前交流,了解前概念
课堂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教师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的动物行为的趣闻,了解他们对这些行为感兴趣和困惑的地方。在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动物行为形成过程很感兴趣,但对于这些行为是怎样获得的?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对动物的“特殊”行为,如杜鹃鸟“借巢下蛋”,感到十分困惑。
三、整合学习活动,构建重要概念
(一)课前体验
取材方便且操作简单的观察和探究活动,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完成、上课交流,为概念的构建提供事实性知识。比如本节教材上“狗的绕道取食”的实验观察,这在课堂上很难现场完成。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家里的宠物来进行实验,并将实验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在课堂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二)课堂实践
1.创设情境,模拟科学观察
像科学家一样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教师可以将科学纪录片中的生物现象带到课堂,创设出师生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情境。教师先用杜鹃鸟奇特的生殖行为视频,引起学生的探究之心。再通过观察刚出生的小杜鹃在巢穴内推其他鸟蛋的行为,和学生一起认识先天性行为形成的时间和原因,进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通过假设“没有这些行为,小杜鹃会怎样?”的讨论,和学生一起来思考先天性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了小杜鹃的行为,反过来观察大杜鹃模拟老鹰飞行驱赶小鸟离开巢穴的行为,学生在比较中就会判断出这不是先天性行为。在推测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学习行为的概念就被学生慢慢理解了。在大小杜鹃行为的观察中,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一样思考,为重要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2.实验展示,经验共享
“动物各种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有哪些?”要解决这个问题,课前的实验就起作用了。学生展示的实验视频中,有利用水果箱当障碍物观察小狗绕道取食,有利用球棒和丝带做障碍物探究了小猫绕道取食,还有尝试用乌龟做实验对象进行绕道取食实验。虽然这些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亲历这些实验本身,就是学生最宝贵的经验。通过交流分享,这些实验成为全班学生共有的经历。在课堂上他们是实验的操作者,有着最真实的感知,有着最强烈的探究欲望,也展示出最精彩的讨论过程。“1、狗的绕道取食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哪种行为?2、这些行为由哪个系统进行调节?3、其他动物的绕道取食的能力都和小狗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学习能力上的差别?4、除了神经系统,动物行为还受什么调控?”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解决,再深入,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知识就构建到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中,对于动物行为的研究兴趣也深入到他们的心中。
3.巩固强化,促概念的生成
学生重要概念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课堂观察和实验活动获得的知识、概念只是最基本的环节,还需要通过习题的辨析和应用来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练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辨析,检测学生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帮助学生认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通过雄三刺鱼生殖期身体变化和行为的分析,强化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下进行的。
(三)联系生活,课外拓展
动物行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动物、保护动物。课堂上我们进行概念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获得知识,还要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动物行为的研究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在课外调查中,学生看到所学知识在动物保护、家畜驯养、鼠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都很激动。“所学有所用”更加激发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重要概念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新课程标准的为目标,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理解概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