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研究(2016JGA361)”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我国高校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偏倚以及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忽视,对于借助传统文化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存在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因此,强调传统文化在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从文化的角度着手研究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成为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地方本科高校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通知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指明了方。传统文化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是探索地方本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不断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的重大创新。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一些高校进行了通过传统文化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些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实践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如何建立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抓住关键点以实现二者高度契合,成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时代发展、高校教育发展和大学生自我发展几方面因素共同合力下的衍生需求。
首先,是迎接时代发展机遇和挑战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去直面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因素。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交流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现象,要求人们必须摆脱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局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不同文化形态的洗礼。同时,经济全球化将市场经济进一步推向专业化、市场化、竞争化,区域经济要迎接这种激烈的竞争,人才培养成为首要之义,即要按照自身特点精准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
其次,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步入新的社会阶段,区域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使得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特征,每个区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彰显着自己的特色,地方本科高校需按照自己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模式进行自身定位才能谋求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出现转型高潮的原因所在。然而由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发展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新升木科院校,在初期建设中,由于多种因素,过分注重学校的基本建设,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科专业整合和建设上,花大力气大量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而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则相对不够[1]。” 从近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尤其是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由于专业性很强,课程设置和实施对专业的偏重十分明显,而人文课程则显得可有可无。尤其在一些院校的自然科学专业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存在感几乎是十分微弱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十分专注于专业知识探究,但是却忘记了探究的意义并不是探究本身,而是在于服务人类发展这一出发点。这样的现象在高校并不少见,也恰恰说明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再次,是提升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客观上仍然处于等待提高的阶段。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当前高校输送的人才表现出能力失衡的畸形状态,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理论知识丰富而社会生活常识较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等方面,这种畸形的人才素质结构,折射的正是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工作实践中,这种缺失对于大学生能力发挥的影响同样是显而易见的,直接反映就是对自身工作不能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不能很好地以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以及方法措施等方面内容。当然,除了对工作开展的影响, 人文素质的缺失也会造成大学生在人格塑造、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阻碍,要消除这些阻碍,就要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涵育,为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二、传统文化在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因此,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有助于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而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践行者和社会长足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交流已是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是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一定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艺术品性,为在专业学习中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事,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涵括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思维,也包括中华儿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价值观念,以及这种观念下所养成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当今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是夯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
二是有利于建立健全地方本科高校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紧要关头,此外一部分院校还处于新成立的阶段,比较缺乏推动专业学科之外的课程发展的精力,直接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系统性不够强,已经设置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选配、教学内容处理及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等方面显得较为随意。以传统文化注入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帮助地方本科院校整合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改变部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为人文素质课程任课教师提供传统文化人文内涵,帮助大学生增强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全方位、多渠道信息传媒所传播的资讯,这些资讯不仅有正面的内容,也有包括消极思想观、庸俗享乐观、西方至上观等负面的东西,极易使大学生丧失自我而迷失前进的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亟须得到健康的精神文化的滋润,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我们提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源所在。深入探索不难得出结论,当前大学生所欠缺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文化由于历史的承载、民族性等特点,对缓和大学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 大学生传承传统美德,做到“修身、仁爱、诚信”,胸怀“天下为公”壮志,以“革故鼎新”气魄来开创事业,必能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路径
优化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促使大学生的知识更加全面、情感趋于良善,个人品格凸显高洁,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个人的综合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的关系,在这种大关系框架下人们之间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大学生必须认识到,个人发展不能脱离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要在这样的社会里开拓进取,就必须妥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伟大复兴迸发能量。地方本科高校要将传统文化贯穿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运用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引入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价值取向,遵循严谨的道德规范,促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使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
(一)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由于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进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当中,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这样的教育实践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因而未能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无法有效解读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地方本科高校需要逐步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积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一是优化传统文化教学平台。为弥补地方本科高校本身的文化底蕴短板,必须将传统文化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固定课程,在保持稳定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逐渐扩大传统文化教学的范围,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以选修课的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以此逐步拓展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推广,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二是要提高传统文化教材的质量。在这里,传统文化课程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文化为支架的一组课程体系[4]。” 地方本科高校在组织传统文化教材撰写时应确定,教材是直接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的理论线索,除了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线,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也不应为忘记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因此,紧扣地域特点来编写教材,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感,还可以加大课程的涵盖程度,从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
(二)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和知识传授者,在促进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本身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其实质就是优秀传统人文知识的继承与传播,对于大学生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功底,把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到较高水平,才能影响、感染大学生,吸引他们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人文素质水平。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思政理论教师等影响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使他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同时能够灵活运用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促进传统文化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积极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活动
为了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选择适当的题材,开展如汉字书写大赛、书法比赛、诗词朗诵比赛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转型发展中适时地将先进理念、拼搏精神、发展经验、经典事件凝结为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文化的无形之手,潜移默化地熏陶和驱动每一个人,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和持续变革[5]。” 另外,地方本科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模式的传统文化传播尤其需要加强。调查显示,电脑、智能手机同样已经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地方本科高校应努力做到以合乎时代发展的传播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着力改善传统文化给人的古朴印象,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促使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更好融合。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体现的道德规范标准与思想价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从自身办学定位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促使传统文化与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崔东奇. 关于新升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
[2]刘志明、陈鸿雁、魏进平. 新时期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J】. 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3]罗继全朱鹰屏. 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8(2)
[4]纪岚. 议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J】. 文教资料,2009(11)
[5]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0)
作者简介
许珍(1971-),女,汉族,广西合浦人,硕士,钦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治理等。
王冬元(1983-),男,汉族,湖南祁阳人,硕士,钦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