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提升“四感”,增强双培计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提升“四感”,增强双培计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作 者:卫 巍 (北京建筑大学 10260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支持课题“双培计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究”的成果

摘   要: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统筹规划,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具体共建实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自2015年计划实施以来,双培计划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新课题。面对这一大学生群体培养模式和思想行为的新特点,文章认为应该通过提升归属感、认同感、方向感、成就感来增强双培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双培计划大学生;归属感;认同感;方向感;成就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以下简称“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以下简称“央属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该“计划”紧密契合国家和北京建设需求,旨在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之间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人才[1]。
自2015年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以来,已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成为“双培计划大学生”(以下简称“双培生”)。这一群体有着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不同的培养方式、思想行为特点。如何提升这一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成为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课题。
一、“双培计划”背景及主要内容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实培计划”三个子项目,重点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到央属高校和海外境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到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拓宽了渠道。
在双培计划实施方案中,市属高校每年将输送2000名左右优秀学生,按照“3+1”、“1+2+1”式等培养机制,到20余所中央高校的110个优势专业中,进行为期2至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每年遴选部分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者修习辅修专业。
双培计划中的主要内容[2]包含:
1.交流学生主要通过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定向投放方式产生。目前主要采用“3+1”和“1+2+1”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在央属高校,第4学年在市属高校,或第1学年和第4学年在市属高校,第2、3学年在央属高校培养。选取的专业(方向)应为国家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专业培养应口径适度。
2.央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共同制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3.央属高校负责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等工作。市属高校为学籍管理主体单位。央属高校应为“计划”学生建立学期学业预警机制。交流学生参加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学生所在市属高校按规定组织开展推免工作,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被推荐。央属高校可优先考虑录取参加“计划”的市属高校学生。交流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名额由市属高校划定,评定由央属高校完成。
4.交流学生的党、团组织关系应在进入央属高校时转入央属高校,按照央属高校规定进行管理,由组织关系所在校做好交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交流学生按照央属高校要求参加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交流学生在央属高校学习期间获得一切成果及奖励为双方高校共同培养成果。交流学生违纪处理主体单位为市属高校。市属高校负责为家庭困难的交流学生办理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手续。
5.共建高校双方学生管理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生思政工作与管理,定期沟通协调交流学生管理情况;共建高校双方相关院系要指定专人负责协调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工作,指定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交流学生思想、学习、身心状况的沟通与管理。
二、“双培计划”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及思想行为特点
1.双培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协同性
双培生的教育主体主要来自央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学籍管理、综合素质培养等明确了责任主体,因此,双培生在大学期间涉及的学业、综合素质、学籍等各方面问题,需要央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的高度协同,只有做到各负其责、共同协商,才能做好双培生的培养工作。
(2)动态性
由于双培计划尚属“新事物”,其规律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生个体,其培养模式、方法都是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时而变,随时而制。央属高校和市属高校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人才培养模式,磨合双方管理制度,动态掌握。
(3)差异性  
在双培生的培养过程中,因两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将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2.双培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目标明确,学业压力更大
绝大多数双培生认为能到央署名校是机遇、挑战,更是难得且珍贵的体验,对央属高校有较大的憧憬,希望能在名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氛围下,提升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双培生大都目标明确,会为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作较为充分的规划。
但是,按照规定在央属高校读书不仅不能转专业、辅修。双培生还是和本校生在成绩上存在不小差距,需要承担更大的学习压力、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勉强应付学业。有的学生反映课业难度大,成绩不够理想。
(2)母校归属感不强
由于大多数双培生从大一开始进入央属高校,失去了与市属高校的天然联系,没有在早期对母校建立联系,因此对市属高校的校情校史、师资力量、学校特色、原生班级等较为陌生。有的市属高校没有做好协同管理的工作,疏于对“双培计划”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导致双培生没有产生母校归属感。
(3)融入度参差不齐
在央属高校中,有的大学将双培生单独分班、单独分宿舍,在学籍管理等方面“特殊对待”,针对双培生的管理制度常常朝令夕改,学分制度、课程设置也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选课难、有些学校的双培生要比本校生多修学分等,导致部分双培生不能较好的融入所在央属高校。
三、提升“四感”,增强增强双培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1.提升归属感
市属高校作为双培生的“娘家人”,应该通过入学教育、校史教育、班团活动、教师辅导等方式,主动地、细致地为双培生提供支撑和服务。例如,为双培生开展入学教育、校史校情教育,为每一位双培生配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和朋辈辅导员,定期组织双培生“常回家看看”,为学生保留宿舍床位,提供往返两校交通费等用于双培生来往两校交流,体现联合培养之意。这样,双培生能够感到母校的温情和暖意,更能增强母校的归属感。
2.提升自我认同感
央属高校应该做好迎接双培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双培生设计人性化细节,帮助他们适应在央属高校的生活。同时在党员团员发展、奖学金评定、学业学籍管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从细节考虑,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协调、管理、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央属高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要求,做好学业指导与服务,力争使每一名双培生的学业“不掉链子”,从而提升了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3.提升方向感
双培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大多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此时,联合培养的两所高校应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任务,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生思想进步方面,央属高校应主动为“双培计划”大学生讲解党的基本理论和高校党组织;在专业学习方面,两所高校应通过活动和平台,指导学生专业方向等。
4.提升成就感
双培计划打开了部属院校的围墙,让市属院校的学生与高水平名校得到交流,获得进步。双培生可以称作两校人才培养的桥梁,因此,应该积极为“双培计划”大学生提供舞台,展示能力,提升成就感。例如,市属高校可通过班团活动邀请“双培计划”大学生重回母校讲述名校学习体验;“双培计划”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渠道,邀请市属高校学生来到央属高校参与活动,共享资源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高等学校人才交叉培养意见[EB/OL].http://www.bjedu.gov.cn/tzgg/
作者简介
卫巍,出生年月:1983年6月。籍贯:辽宁省大连市。职务:北京建筑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