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灿若星辰——个别心理辅导案例

灿若星辰——个别心理辅导案例

作 者:梁 杰 (山东省济南市纬十路小学 251400)

【背景】
她是个漂亮姑娘。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宛如夜幕中闪亮的星星。只是,常常会有一丝犹豫悄悄在眼中掠过。她是个聪明的姑娘。课堂上偶尔会慢慢举起手来,给大家一个精彩的答案,只是这样的展示很少很少。她常常蜷缩在那里,默不出声。她又是个暴躁个姑娘。如果谁跟她发生争执,她一定会暴跳如雷,毫不手软,同学们都对她怕而远之……
她五年级转学而来,见过她的母亲之后,我才知道了她的美丽来自于母亲的遗传。妈妈带着东北人的豪爽个性,相貌却是典型的温柔小巧,精雕细琢。背井离乡来到济南,是因为她的父亲遭遇车祸而亡。妈妈认识了一个济南的男士,娘儿俩投奔而来,全做今后生活的依靠。
她对继父似乎很有抵触,言谈之中从来没有谈到过,似乎在有意回避。有时出现了学习的问题,她也一直安排妈妈来与我交流。妈妈对她管教严格,却每每受阻。少年的逆反的她身上已经初露端倪。老师让叫家长,她说没有联系号码。我找到了电话,联系上了她妈妈,她就当天晚晚的回家,躲过妈妈的训斥。实在躲不过,就任由妈妈抗风暴雨,甚至拳脚相加,她也巍然屹立,不知认错。一学期下来,弄得我和她的妈妈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
有一天,妈妈装修新房子,连续一周没有给她小饭桌的费用,电话也无法联络,无助的她卸下了坚强的伪装,眼泪喷涌而出………
【辅导过程和情境】
她的哭泣,是一个好的契机,眼泪告诉我,她有了主动向我倾诉的意愿。我便抓住了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与她进行了倾心畅谈,并连续进行了五次心理疏导。
第一次辅导:说出“父亲”,打开心门
1.我与她谈起了他的亲生父亲,一开始用询问的形式,问起她父亲在世时的工作情况,和当时她的东北的家庭生活情况。
 2.我与她收看电影《单亲妈妈》,利用影视资料让她了解,生活中与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家庭还有很多。由于剧中的“父亲”也是遭遇车祸而死,引起了她的情感共鸣。
3.与他共同商定,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担心。通过写日记、聊天表达出父亲去世,家庭变故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担心。
第二次辅导:说出“母亲”,痛苦共情
1.通过讲解现实社会众多的“婚姻现象”,使她认识到,逝者已逝,再组家庭是她妈妈的正确决定,妈妈需要家庭的温暖,也更希望给她一个正常的家庭。
2.由《单亲妈妈》谈起,让她通过聊天的方式来感知妈妈在婚前,独自抚养她的辛苦,使她在体谅妈妈的基础上,认识到妈妈再婚的选择是正确的,接受再组家庭的现实。
3.情境讨论:只有妈妈和自己的话,那些事情无法做,或者做起来非常困难?
 4.和她共同讨论和描述妈妈在父亲去世后的感受。帮助她给扩展家庭成员写信或寄卡片,并表达与亲人共度一段时间的需要。
第三次辅导:说出“继父”,接纳关怀
1. 与她谈论她在济南的生活,重点用采访的形式说说她的“继父”这是一个“接纳”的良好开端。
2.让她说说来济南后,继父给了她和她的妈妈那些生活中的帮助。使她认识到,继父是妈妈的正确选择。
3.说出抵触原因,找到接纳的办法。我与她一起观看了电视剧《继父》的开头,并推荐她回去后继续观看。
4.通过“列表”的方法,排列原因,寻找接纳点。让她把自己不喜欢继父的原因排列出来。然后自己逐条阅读,读后自己说说感受。读完以后,她发现这些原因都不成为原因,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抵触情绪所致。
第四次辅导:说出“需求”,适应生活
1.再次通过“列表”的方法,排列自己对妈妈和继父的希望,形成良性的交流状态。由她自己把“需要列表”交给妈妈和继父,进行有效交流。
2.班中同学写出自己的“需要列表”,然后在班长那里集中汇总,调整删选。最后,把“同学需求列表”交到她的手中。阅读后,让她再书写“同学需求列表回执”,让她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要求。
3.鼓励她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学校作业的有效性,挑战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追赶自己心中的目标同学。完成目标自己给予自己奖励。
4、使用角色逆转的方法,帮助她预测与同学发生争执的时候,对方体验到的感受,并对他们的厌烦和排斥进行共情。
第五次辅导:说出“收获”,结束咨询
1.回收家庭的“需求列表”,由孩子的妈妈说说看到列表的感受。并讲一讲三个家庭成员最近的变化。
2.回收班级的“同学需求列表”以及“列表回执”,由学生代表说一说,看到同学的列表,和她的列表回执的感受,以及她最近与同学相处的改善之处。
3.以她近期的改善、进步的切入,与她讨论如何成功应对家庭中的变化,并鼓励她继续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进步和感受。
4.与他父母亲讨论目前的家庭情况及对她的影响,询问他母亲对孩子安排的详细计划。建议他们为了孩子,共同阅读有关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的书。
结束咨询。
【分析和反思】
五次心理辅导,前后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她、我、班里其他同学、她的妈妈、继父,这个事件与她相关的每一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让我思索不断:
一、再组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关注,辅导要善抓契机
家庭的变故,会使孩子情感更脆弱,心理压力变大,他们会有一种明显的自卑情绪,干脆就把自己的心灵封锁起来,与外界隔离。对待家庭现实问题,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心理上有明显的困扰,却会用一再忍受、或强烈反击的极端情绪来处理。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要在暗暗关注的同时,注意抓住关键的心理转变期,抓准切入的契机,走入孩子的心灵。
二、班级是学生的另一个精神家园,感受到集体的接纳,才能得到心理的平衡
与同学拳脚相加,逃避与同学的正常交流,但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同学的关心。这种需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加迫切。而作为心理工作者,必须要了解这一点,然后想方设法让班级中的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创设这样的接纳情境,提供尝试交流的机会,让其体验交流的喜悦和幸福,增加良性刺激,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三、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品德问题,两者要区别对待
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某些老师的眼中,往往注视着学生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时遇到心理的问题时,还会一股脑的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使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我们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准确地把握和了解。这也是心理工作者必须要做的功课。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宇宙中的一颗星辰。这颗星辰是如月亮般明朗光亮,还是如北斗般指示方向,即在于这颗星辰本身的能量,也在于我们与这颗星辰的距离。我们每一个心理工作者,应该让自己变成一颗流动的星球,能走进每一颗星辰,感受他们的真实世界,使每一颗星辰发光发亮。
参考文献
[1]书籍:《重建自我:从阴影走向光明》-弗兰克·卡德勒 ;《幸福可以选择》-杰拉德·考利 ;《接受与实现疗法理论与实务》——PATRICIA BACH
[2]影视作品:《单亲妈妈》;《继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