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导入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很有好处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在我所教的语文课堂中,我特别注意营造轻松、愉悦、活泼的学习氛围,尤其注重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因为我深知对于我们这些智力落后的学生,更需要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我对课堂氛围的调动,尤其是导入环节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每次语文教学中,我都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个短小动听的故事、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有趣的猜谜语或者一段亲切的谈话等方式引入课题,激起弱智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把他们从紧张、兴奋的课间休息活动中引入轻松愉快的课堂。
一、谜语导入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而猜谜语又是能很好体现老师幽默的手段,而且猜谜语又能启迪学生的大脑开发智力,也是学生兴趣所至,因此猜谜语是导入新课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我首先略带童真的问学生:"大家喜欢猜谜语吗?""喜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仔细听,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谜语,'两颗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的在抓耳挠腮的思考,有的在小声的议论着,还有的已经把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大家一起告诉我谜底是什么?""手!"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老师出的谜语,请大家伸出小手,让我看一下,我想找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学生个个都把手举过头顶,有的学生干脆迫不及待地进行自我推荐:"我的手是胖乎乎的。"我的眼睛停留在"小顽童"小吕的小手上,他并没有举手,但是看得出他很想参与,"同学们,老师已经发现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了,你们瞧!"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小吕的这双小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把你的小手画在黑板上,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点儿,行吗?"小吕非常乐意的点了点头,因为这对于他——一个大家公认的"小画家"来说,简直轻松极了,他把左手摁在黑板上,右手拿起粉笔沿着手的轮廓仔细的画了起来,画完后,拿下摁在黑板上的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觉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又拿起粉笔在手掌心上画了几道掌纹,这下完美极了,他才放心的回到自己的座位,"小吕画得好不好,像不像?让我们一起给他鼓鼓掌吧!""啊,画的真像!小吕真厉害!"一阵赞叹声过后,又响起了一片掌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胖乎乎的小手》。"学生齐读课题。"小吕的小手可以画画,课文中的小手能干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谈话导入
亲切、自然的谈话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使课堂上紧张的氛围一下子缓和下来,可以营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的氛围,在这样课堂中,教师不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处处以一个合作者、学习上的伙伴出现,使学生学的时候没有压力,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问题对话中,学生增强了读文的愿望。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中,我先拿出两样东西,一袋醋和一些糖,饶有兴趣地说:"瞧!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孩子们仔细盯着桌子上的东西看,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拿来了什么好玩的东西,"谁来尝尝?"我趁机问,"我,我,我......"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马骥第一个跑上来品尝,"这是什么?什么味的?""这是醋,是酸的。这个是糖,是甜的。"他高兴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谁还想尝一尝?"这次,有的学生干脆站起来跳着回答:"我想尝!我想尝!"几个学生尝过之后,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老师带来的是醋和糖,醋是酸的,糖是甜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学生声音洪亮的读着课题,听得出来,他们已经被前面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堂氛围一下子高涨起来,"你还能说说有什么东西是酸的?什么东西是甜的吗?"顿时,班里像开了花,大家的马上思维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这篇课文里,到底什么是酸的?什么是甜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简笔画导入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被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再加上略带点儿神秘语气的导入语,上课开始就把学生阅读的兴趣给激发起来了。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中,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风景画,远处有小山,近处有树和房子,唯独让人疑惑的就是树叶的颜色,我涂成了深深的蓝色,课上我问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风景画,你们仔细看看,有什么要说的吗?评价一下老师画得怎么样?有没有让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们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很疑惑地说"小树的颜色不对,不应该用蓝色,应该用绿色。"我趁机抓住这个切入点,说:"是啊,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读课题的时候要突出树叶的颜色'蓝色'。"学生齐读课题,"同学们,打开书,快速的读一下课文,看看树叶到底为什么被画成了蓝色?"学生带着疑问自己读课文。
四、故事导入
学生喜欢听故事,十几岁的孩子身上总脱不了孩子的稚气,课堂上用生动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一课时,我将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编成了一个故事,满含深情的向学生讲述,学生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了,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情境。
五、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是课堂中常用的,利用影片和图片导入,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的第一感受力也很强。影片和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现象,从而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课《北京》的教学中,我首先和学生亲切地进行交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首都在哪里吗?""北京。"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那谁去过北京?谁知道北京都有哪些好玩的,著名的地方?""北京有天安门,还有故宫、长城。"一向积极、主动的林勇第一个发言。"我去北京看病的时候,看见过天安门,还看见了毛主席,他躺在一个透明的箱子里。"刚刚从北京看病回来的李雯钰侃侃而谈。接下来,其他学生也不甘示弱,纷纷发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地球仪,问:"你们能从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的位置吗?""我能,我也能!"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读课题后,我紧接着说:"大家想不想去北京看看啊?""想!"全班学生响亮、激动的回答。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故宫、长城、颐和园等等,学生被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吸引住了,个个入神的看着、追忆着。经过一番欣赏,学生体会到了课文的美。不由自主地想读课文,为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在多媒体声、形、音、色的共同感官刺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我感悟到:利用多种导入形式,能够巧妙地调动弱智儿童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上课伊始,学生就激起了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显著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