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当前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技能操作工人的巨大需求。李克强总理也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如何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新型"工匠",中职教育责无旁贷。本文就浅谈自己在中职学校日常教学这方面的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中职生
在很多人的传统潜意识里,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不然,按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对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解读,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
对照工匠精神,在中职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工匠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教育教学现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交流。
一、摸清学校现状
蚌埠工艺美术学校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工艺美术类中职学校,生源来自全省。学校服装设计和制作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室内设计、装潢设计、玉雕设计、电子商务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特色鲜明,多年来学校师生作品在市级以上竞赛乃至国际性参展中获奖400多次,作品500多件。这样一个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给我们教师传播工匠精神提供了平台和可能。
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校在校生人数整体来看略微呈下滑趋势,每年入校新生具有基本艺术素养基础的在整个学校学生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甚至少部分学生在入学时都没有中考分数,学生对自我要求逐渐降低。个别家长到外地打工工作,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在家学习、生活,成为了所谓的留守儿童,由于祖孙辈之间的代沟,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监督和要求不能到位、及时。
根据平时和学生聊天以及课下调查,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装备自己(时尚手机和服饰)或不经意的和同学之间攀比,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向家长索要。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去社会打零工,或者提前进入社会实习,导致自己的专业知识得不到打牢基础,间接影响了以后专业发展的高度。
随着近年来新技术出现和产品更新频率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相应加快。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前景认识不深,中途受到来自非专业领域的(暂时相对高待遇)诱惑影响较大,可能就会动摇入学选择的初衷。少部分同学在毕业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重新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甚至个别同学还可能今天干这行,明天干那行。
二、中职教育贯彻"工匠精神"的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了解学校的现状基础上,从工匠精神内涵出发,针对教与学,下面主要谈四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态度。众所周知,态度决定一切。在课堂内外,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想里没有"马虎"、"模棱两可"之类的词。给予学生的承诺,必须到时兑现,不能拖延,相应地,学生自己的承诺,老师也要监督。让学生彻底放弃投机取巧的想法。对待学生的任何一件作品、一次作业,在设定合理的标准后,要实行严格的检测和评判,不达标准,决不验收过关。
其次,日常教学中要渗透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思想。细节决定成败,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要更好。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平面作品--海报或宣传手册。初稿完成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客户之间等任何一次的交流切磋,都会有新的提高空间和余地,每一次的修改都会让作品更加完美。苹果手机之所以深受世界用户的喜爱,原因之一就是创始人乔布斯及其团队对于每一个细节和应用的精益求精,做到极致。
再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耐心、坚持和专注。从哲学的观点来说,量变久了会产生质变。中职学生之间智商和天赋差距并不大,起点也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为何经过三年的学习或若干年工作以后,相互之间差距却会相当大。主要原因在于是否坚持,始终如一地专注一件事,正如某品牌服饰广告所说,专注儿童服饰20年。只有耐得住一时的寂寞,经受得起表面的诱惑,坚守在自己理想道路上,踏过坎坷,才会看到光明和坦途。一天一天的坚持,一件一件小事的完成,日积月累,就会成为栋梁成就大业。
最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思想。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制造出本行业"最好"的产品,同行业的其他产品无可比拟。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材料,为何最后生产的产品有好有差,核心因素在于人的不同。迁移到中职教学中,比如同一个机房上课,教材一样,设备一样,素材一样,最后提交的作品为何千差万别,答案是学生的"钻劲"不一样。相应的,教师就要去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知道钻,能够钻,主动钻。
三、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资源平台
这些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和投资加大,中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培训、实习、交流、竞赛等一系列环节和模式日益成熟。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对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大赛作为展示中职学生才华,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现在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从竞赛的级别来说,分为国赛、省赛、市赛;从项目来说,涉及到当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就我所从事的计算机领域来说,近十年的技能大赛,在涌现众多能工巧匠的同时,也为教学积累了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众家之长,精挑细选的每一届赛题和素材,都是我们普通老师在教学中贯彻工匠精神的宝贵资料和资源媒介。同行中口碑很好的大赛人网站等都是师生可持续学习提高的专业乐园。在学生集训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也潜移默化地践行了工匠精神。通俗点讲,大赛要想取得好成绩,作品必须要精益求精,训练必须要坚持、专注,操作必须严谨、一丝不苟,专业必须热爱,还要执着,否则你不可能一级级脱颖而出,笑到最后,摘取桂冠。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教学形式,为中职生提供了亲身接触行业生产前沿技术和设备的机会。校企合作也为中职生及早适应专业领域提供可能。我校计算机专业和上海一石、巨人网络动漫公司的合作,让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接触到上海世博会相关动漫设计的顶级作品,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工匠精神。
名家工作室为中职学校的特色招牌,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工作室的发起人本身就是行业的佼佼者、区域内的顶级能工巧匠,不仅可以带出高徒,还可以培养成就更多新的优秀"教书匠"。例如,我校艺术系和服装系工作室的几位名家,不仅在专业学术上有目共睹,其作品和艺术设计在社会上同样广受好评,对于他们的学生则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体会到他们的工匠精神,进而去模仿和实践。
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体会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生被误解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但工匠精神必须倡导。因为,尽管绝大多数中职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薄弱,但多元化评价思维告诉我们每一个中职生都有他的特长,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成为能工巧匠,都可能成为行业的状元。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我们首当其冲是要重拾职校生的自信,点燃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火花,给予他们正能量的支持和引导。让中职生认识到,这个社会既要有创意想法的所谓科学家,也要有能绘制创意想法图纸的工程师,同时还要有能制造图纸上产品的工匠。
正如2015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所讲述的8位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分别成为"国宝级"的工匠。这些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事迹必将成为各行业工匠精神的示范,这8位以前的"中职生"走过的工匠之路,我们今天的中职生同样可以追随。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人民出版社 许正中著
[2]安徽职教研究网教学教研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