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 者:段旭1 赵洋毅2 (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明 2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 650224)

摘   要:“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课。为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创新和探索。根据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考核机制,考核方式要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林学专业
Abstract: "silviculture"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of forest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silviculture" from the teaching system,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According to the forestr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reasonabl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improve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real situation assessment methods should reflect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Silviculture; Teaching; Forestry specialty

“森林培育学”作为西南林业大学面向林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培养林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性强,主要介绍森林群落及其环境调控理论和技术,具体内容包括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造林及人工林的抚育管理和采伐更新、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涵盖了从林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人工造林、抚育间伐(次生林改造)、主伐更新等主要环节。在此过程中,通过施加人为措施对林分实施遗传调控、结构调控、数量调控、环境调控,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或生态目标 [1]。
“森林培育学”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利于巩固理论学习内容,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习相关的应用课程、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深造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实践能力。善于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综合,以解决林业生产中的问题。学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包含有理论64学时、实验16学时、实习30学时,这门课程为林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林业有关行业的教学、科研、规划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构建应用型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面向对象都是林学专业的必修学生和森林保护的选修学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强调林学知识对学生所学专业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的林业现况, 让同学们了解森林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与管理、苗木繁殖、种子生产与检验、苗木质量检验、植树造林、幼林抚育等林业生产环节。
在新的教学体系中,由原来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拓展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科研教学四个部分。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地域特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森林培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对实验室、实验基地、实习基地的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启发式讲授
 传统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就是课堂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院校给学生增加了许多的选修课程,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不断缩短,加之实验、实习经费短缺,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吸收状态,个人思考的范围有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降低,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利于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穿插一些生产、科研、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有趣现象或实践应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突出地域特点的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选用《森林培育学》(沈国舫主编)这本教材,它的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基本能满足教学任务要求。但是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点。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紧扣云南地域特征、基本造林树种和林业政策法规,即自然气候、土壤和环境不同,所面临的森林培育的特点、森林经营方式、种苗繁育手段、林业工程建设等都不同,云南植被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树种繁多,应充分体现云南特色的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技术。
四、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森林培育学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现在教学方法多元化,有多媒体演示法、随堂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参观实习法,西南林业大学在紫溪山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以活动为主的专业综合实习、生产实习等,以结合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科研教学、生产实践、参与生产或科研单位的生产或试验等,通过学生听、看、观察过程提高其实践能力。
林学方面的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的研究技术和新的手段甚至新的分支交叉领域产生。这些新诞生的理论和技术往往都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而且这些理论的应用和成果对实践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给学生自学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等途径寻找答案,并通过学生做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教师使用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讲课效率。例如种子识别、种苗繁育、质量评价等,都可以通过图片或录像进行展示,现在教学手段授课录像、多媒体、实验课录像、电子教案、在线作业、远程课堂等,可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目前,森林培育学考核通常采用闭卷考试,以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为了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机制,应把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水平、考试成绩按比例纳入总成绩。
 “森林培育学”作为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换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林业发展的水平。为了满足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人才的需求,作为林业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调整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保证与时俱进,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乃江,赵忠,王娟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措施及成效[J]. 中国林业教育,2005,29(6):64-67
[2]李荣,宋于洋,唐城. “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 [J]. 时代教育,2014,(8):66
[3]曹兵,赖声渭,宋丽华.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2005, 23(3):55-56
[4]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06, 24(1):63-65
[5]赵桂玲,刘明国,陆秀君. “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构建及实现初探[J]. 中国林业教育,2005, 23(4):16-18
[资助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b201542]
作者简介:段旭,(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主要从事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