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会计电算化无疑是会计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也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会计电算化对企业财务制度乃至长远发展的影响也正在逐渐加深。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自身的规模、资金以及领导人观念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客观分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且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中小企业;现状;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领导观念落后及基层员工素质低下
在中小企业中,职权分工不够明晰而领导层往往掌握着企业经营的绝大部分权利,所以领导的观念是影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史并不长,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人还没有开始注意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因为会计电算化实施后会使会计核算工作得到很大简化,这样也造成了部分基础会计岗位从企业中淘汰,计算机能力欠缺的员工也不能胜任相关岗位。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基本操作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员工本身的学习能力欠缺,对会计工作的创新改革存在抵触情绪,也侧面对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中小企业当前资源有限
必备的硬件设施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的基础,比如会计软件、服务器和客户机等等,这些都需要企业进行相关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硬件与软件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维护,然而这些企业由于有限的资源并不能保证这些更新维护工作能够连续顺利实施。最后,无论电算化硬件或是软件都存在运行的不稳定性,可能发生一些突发问题,这就需要企业配备一名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但是当今中小企业本身业务规模就不大,很少有想法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与此同时聘请此类员工所需支付的职工薪酬,也会加大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3、缺乏合适的会计软件
当前,市场上主要的会计软件一般是为满足大型企业的业务需求而设计,而中小企业的普遍业务单一,往往只需要用到一部分功能,若是购买这类软件,不仅价格高昂,对硬件的最低配置要求也随之提高,中小企业难以顺畅地运行。
而企业若是选择购买小型的会计软件,则又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各种售后问题。出售小型会计软件的公司一般规模较小,在研发设计等方面仍不够成熟,售后服务可能不过关。
4、政策制度亟须完善
会计电算化要在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普及和推广,而这恰恰是我国当下所欠缺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未能充分理解加快自身会计电算化改革进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会计制度相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缺乏强的适应性,会计制度的发展更迭难以跟上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脚步。
二、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对策
1、转变领导观念以及提升员工素质
转变中小企业领导人的观念首先需要使领导人意识到会计电算化相对于传统手工会计的优越性:能大量减轻会计相关信息记录整理工作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会计核算效率,节省大量时间;此外,会计电算化相对于手工操作准确性有显著提高,能够有效地避免核算方面的失误。
同时,从员工角度看,必须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且需摒弃知难而退的负面情绪,对于掌握新的技术应该有积极进取地奋斗精神。而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之后,员工还可以对工作背景下的有关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政策的修订,使得法律政策能和会计电算化的推进工作的脚步相一致。会计准则与制度的更新也应加大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敏感性,及时做出规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可以使广大中小企业的领导充分感受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地区、企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政府可以发布有关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帮助扶持,从而让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得以改善。
3、规范完善软件市场
软件市场尤其是会计软件的准入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进行规范。一方面,过于严格的准入制度会使这个发展中的软件市场丧失活力,阻碍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另一方面,准入制度要求过松会造成整个行业管理混乱,整体产品质量下行。此外,对于软件公司的监督工作必须加强且时刻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售后服务的相关方面。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条件难以雇佣相关的技术人员,这种情况下,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必须到位。包括电算化软件突发性故障、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软件公司及时义务地解决,从而保证会计电算化能够在中小企业中正常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桂卿.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6).
[2]张碧琳.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霍军.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垦,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