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文“生本高效”教学案例评析

文“生本高效”教学案例评析

作 者:李月新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最优质的“教”,是不“教”而“教”,是把学生巧妙带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情境的“教”。
关键词:有感情;优质的“教

生本课堂,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欲望,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而现实课堂上,一般还是教师强势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即使有生成的火花,也会被教师及时扑灭或置之不理,以防脱离自己的备课思路或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以下几则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生本”与“非生本”教学的区别。
案例一:
一位教师上《桂花雨》一课时,先带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月夜忆舍弟》,然后问学生:“你读了有什么感受?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说:“情意浓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的,这种情感叫‘乡情’。
今天我们欣赏一篇思念家乡的文章《桂花雨》。”之后,教师出示课题。我想,假如我们让学生直接从课文《桂花雨》的整体朗读中获得“乡情”的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带着古诗里的“乡情”进入《桂花雨》,假如把这四首古诗放在学完课文后来朗读,让学生满怀《桂花雨》里的“乡情”,借用古诗来表达,那该多好啊!
为什么在学习新课文时,我们总会习惯地组织主观色彩很强的“导入”?一般情况下,上述课例中的“导入”不会是学生心理准备的需要,“乡情”这个文本主题的感悟也不需要这样去铺垫。看起来很正常的“导入”动作,其实消减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典型的“怕孩子跌倒”的行为。
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自己能做什么?基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梳理语文课堂远离“生本”的现象,发现有“三多三少”:多媒体课件内容预设多,词语教学的“组合拳”打得多,导入新课“主题先行”多;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少,课堂上学生动笔书写的时间少。
案例二:
实践“生本课堂”,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让更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学《牧童》时,我们设计的活动是“点词读句”———第一个词由老师点,然后小老师上台点。意想不到的是,在老师点了“卧”之后,小老师非常聪明地点了“铺”“弄”两个词语。真的很开心,稍不留神,我们又要去讲学生已经懂的东西了。本课教学还有一个更大胆的尝试———我们把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材分析”,稍加整理后印发给学生,熟读课文后,让他们边看诗文,边看分析资料,然后交流:哪些分析你觉得很有道理?哪些分析你不能理解?
最后,让每个学生独自修改成一篇“读后感”。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前,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学习教材分析,学生有了资料,也一样能做。让孩子与老师一样,直接从分析材料中获得信息,那么,之后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有大的调整了。不然,课堂上仍热热闹闹地问答,就是在重复学生已知的东西。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做小老师,我们试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重分量。教学《与象共舞》时,我们把平时收集的一段四人小组合作轮读课文的录像,投放到大屏幕上,要求大家借鉴并尝试着读《与象共舞》。这篇由5个自然段组成的课文,第一位同学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每人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像录像上的同学那样,拿好书,放开声,读清楚。听的同学,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的地方要表扬,读不好的地方要帮助。
孩子们合作轮读课文,每个读的同学都放声地认真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并且或欣赏或给予了帮助。一段短短的录像,却为孩子提供了小组共读的范型,使大家学有样子了。
    案例三:
     实践“生本课堂”,我们跟进研究教师“懒而有道”。“把成块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凡是学生能做的,一定让学生做。”“滞后评价,把球抛给学生。”“学会等待,教学要有钝感。”“教师不要强势。”随着“生本课堂”实践的深入,教师的感悟不断丰富。我们也要避免放任自流的情况,所以,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行动中,我们同时跟进教师导的研究,开始思考和实践教师“懒而有道”的问题。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个常量,学生自主时间多了,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看起来,仿佛是教师有点“懒”,其实是为了生“勤”,“懒”的实质是强有力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引领和指导的智慧及效度。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一般在导语中便有所提示。《与象共舞》一文的导语中有这么一句话:“默读课文,想一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找出有关部分,多读几遍。”我们想,这便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同时,我们又被导语中的另一个句子所吸引:“当你置身于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时,将体验到另一种风情。”这两个句子,一句谈“关系”,一句讲“风情”;一句是质疑,一句是陈述;前者偏于理性,后者重于感性。我们想,学生初读后,也可以让他们把“风情”那句话改成一个问句,变成:“当你置身于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时,将体验到哪种风情?”然后请孩子们以此为话题,研读课文。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景再一次告诉我们,这样做是非常有效的。教的智慧,有时候就在于那么一个细节:改一下导语,就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实际上,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习,最优质的“教”,是不“教”而“教”,是把学生巧妙带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情境的“教”。我们的“生本高效课堂”研究以“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为基本思路,追求的是“高效率、高质量”的精彩课堂。“要找到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对夸美纽斯的这一追求,我们当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