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是一种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数学内容的手段。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这样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例如:用12块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4种不同的形状(出示课件)。学生通过计算发现:4个长方体的体积相同,都是12立方厘米,但它们的表面积不等。算得:(1)、(2)、(3)、(4)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为50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为什么表面积不一样,并且(4)的面积最小呢?教师举例道:冬天一到,小猫、小狗总是喜欢蜷缩着身体睡觉,你也许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它们怕冷。为什么怕冷就要蜷缩身子呢?这是因为在小猫、小狗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蜷缩身子时,身体间相互重合的部分增多,受寒面积减少。这就让我们明白小方块重合的面越多,表面积就越小,(4)中小方块间重合的面最多,自然它的表面积最小。
举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利用错误资源,适时进行举例修正。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与成人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的思维,反映出学生生成时的障碍。教师此时要能慧眼识别,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举例,让学生感悟自己错误所在。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发现个位上不够减,有个小朋友提出:“老师,不够减时为什么不倒过来减呢?31-4中,1-4不够减,那么4-1就够了呀﹗”面对这种情况,是简单粗暴的否定,还是作为例子顺着学生的思路将 “合理成分”激活?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他用“欠”的思路表达了计算过程:31-4,4-1=3,30-3=27。在紧接着的学习中,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获得了一种减法计算的新思路。这样利用错误信息教学比直接矫正效果更佳。
2.捕捉教学灵感,改造现成的例子。灵感不是一种单一的创造能力,而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像力和记忆性的自然融合。在解决困难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往往苦思不得其解,而随机应变的、有感而发的、备课中没有的即兴式举例,就是一种灵感。例如,学生解一道应用题:学校买了180米电线,第一次用去60米,第二次用去85米,剩下的电线比买来时短多少米?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问题的实质是指“用去电线多少米?”,思维要转两个弯,是有一定困难的。大部分学生错列出:180-60-85,只有少数人列出:180-(180-60-85),没有一个学生列出60+85的算式。这时,教师脑海中涌现一道题目,随即写在黑板上:教室里原有50人,先出去8人,又出去6人,这时,教室里比原来少了多少人?教室里出去了多少人?通过讨论得出: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实质上意思是一样的,并提出了最佳解法。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分组讨论编写类似的题目,“歪曲”教师原来备课中的方案,使打开的思路得以继续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举例要尽可能适当、适合、贴切,举例后更要加以研究讨论,使例子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揭示出原理与例子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使它们“水乳交融”.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注意搜集和积累典型例子,使“原材料仓库”资源充足,也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现实情况随机贴切地举例,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
提示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或练习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这就是提示。提示法几乎是能贯彻于所有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提示有明示与暗示两种方式,我们提倡暗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以两步文字题的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层次:教师呈现问题“56乘以10,积是多少?”学生立即回答:“56×10=560”。接着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变戏法的本领,掌握了这个本领,我们就能把一步文字题转化为两步文字题。现在我们先对一步文字题的10做变化,想一想,10可以看成哪两个数运算以后的结果?并用文字表示。
生1:把10看成5+5,就是5与5的和。
生2:把10看成5×2,就是 5与2的积。
生3:把10看成20÷2,就是20与2的商。
生4:把10看成12-2,就是12与2的差。
师:同学们互相用文字说说你所编的文字题,并列出各自的算式。
小结:原先直接算,现在多一步。
第二层次:教师请学生不变化10而变化56,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学生进行迁移编题解答,教师适时引导。
第三层次:同时变化56与10,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
在这个片段中,第一层次通过教师暗示对10做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步文字题转化的过程,师生间达到了有效的互动。第一层次学生有了初步的思考,第二层次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再引导学生把变化以后的问题进行归类如下:
56×1 56×10 56×10 56×10
(56+0)×10 (56-0)×10 56×1×10 56/1×10
(55+1)×10 (57-1)×10 28×2×10 112/2×10
(54+2)×10 (58-2)×10 14×4×10 168/3×10
……
教师通过暗示,逐渐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同时使他们对这一变化问题的认识达到结构化。暗示教学是指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生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暗示应注意以下三点: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③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暗示教学只有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而不是故弄玄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