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区域活动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及有效开展机制探索

区域活动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及有效开展机制探索

作 者:李喜连 (河南南阳油田涧河社区幼教服务站精蜡幼儿园 473000)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幼儿教育逐渐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环节。而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对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方式方法应受到当今幼儿园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区域;幼儿;教育;探索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幼儿园工作的原则提出。这一原则表明以创设环境为导向的区域活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终生。结合多年幼教工作实践,个人认为通过科学设置、合理安排符合幼儿年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情况的区域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区域活动中的三大要素,即教师、材料、幼儿三者相互依从,缺一不可。教师是区域活动的筹划和组织者,主要起引导作用;幼儿是区域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主要起主体作用;材料是连接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起载体作用。开展区域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一、区域活动理解及性质
(一)区域活动理解。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幼儿教育。在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皮亚杰的教育方案中,将区域活动置于一定的课程体系中,重视环境的设置,根据儿童的主动活动和参与活动,主张儿童的发展在其自身的活动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以发掘儿童的潜能。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于教育内容之中,将教育内容分成几个区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从而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性质。一是学习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域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二是游戏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域活动主要指向良好的情感体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角色区等。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域活动。这类活动往往兼有学习和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三)区域活动的意义。一是能实现教育目标。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这些内容有的通过上课的讲解来实现,有的则需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从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独立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二是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社会性和健康的人格。三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根据幼儿自选的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一些活动,与幼儿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与幼儿的情感,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开展区域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设计活动要有适宜的目标。区域活动应该具有目标性,只有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设计游戏内容、方法、选择相适合的材料。活动组织的所有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
 (2)设计活动要具有娱乐性或游戏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组织活动时应尽量让游戏体现教育的价值,使形式尽量娱乐性,充满着乐趣。
(3)设计活动要体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不同,活动设计应遵循幼儿年龄特征,并且起到推动身心发展的原则。既要使幼儿力所能及,又不至于难以达到。当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该把握总体年龄特征与个体年龄差异特征的关系,“因材施教”,使全体幼儿的身心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三、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方式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是先观察再指导。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游戏能动性。
二是把握时机适时指导。针对当孩子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时、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当游戏无法深入、孩子出现创造性的行为时,老师要适时发挥指导作用,当好智多星、调解员等角色,及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帮助孩子解决。
三是坚持正面鼓励原则。为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尽量消除差异化,对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同时对于能力较弱的,要采取个别指导,肯定其进步的方面,增加小集体的积极性。
(二)合理运用材料的载体作用
一是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同时也要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从而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注重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同时材料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三是注重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和计划性。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体积适度,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引导幼儿开展系列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四是注重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三)着力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
一是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上下功夫。设置自由的、开放的环境,根据幼儿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角进行活动,不仅能为孩子提供探索、求知、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和负担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由交往,进行自我调节需求,从而达到与周围小伙伴自由开朗交流的目的。
二是在为幼儿提供协商合作的机会上下工夫。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区域活动教育中,教师应注重针对性的培养,让孩子学会互换角色,共同商量和相互协调合作。
三是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上下功夫。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鼓励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增强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
总而言之,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日常生活,让幼儿有了自由展现的机会,还培育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的各种兴趣,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同时也给教师能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机会,更增强了教师组织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实践证明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真正达到了让孩子在玩中学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