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有效沟通实现家园合作对策刍议

有效沟通实现家园合作对策刍议

作 者:何素花 (河南南阳油田涧河社区幼教服务站精蜡幼儿园 473000)

摘   要:幼儿园通过有效沟通,在教师与家长中建立“家园共育”意识,不仅能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对幼儿成长所起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齐心协力培育幼儿,这种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家园合作的工作机制,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其牢固树立“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沟通;家园;纽带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育的社会化”。它决定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园,必须要通过有效沟通搞好与家长的关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只有园方及家庭的沟通顺畅,实现对幼儿的教育步调一致,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阶段家园合作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教育环境背景下,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许多成果。如开展家长会,定期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间接参与方面,家园联系沟通的渠道很多,如利用家长接送幼儿,家园联系卡或家访之机相互交换情况,班内设立“家园之窗”等专栏。但是从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效果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一是家园合作过程的沟通作用不够明显,较多停留在表面。有些家长虽然进入了幼儿园,但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较多,直接参与不够,特别是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紧密配合课程。二是家园合作过程沟通范围没有与教育契合度不够,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不过是和幼儿一起玩玩,如运动会参加比赛或生日会分享蛋糕等,而很少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与之相对,家长教育时,又常常是在看不到幼儿活动的情况下进行,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效果。
二、家园合作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一是教师和家长在家园合作教育中地位不平等。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对工作分工界定不清,家长把“参与”仅仅看作是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教师则认为“家长参与”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工作。与此同时,家长自身能力的差异,导致部分家长没有承担本位角色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合作和交流常常是单向的。
二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老师教学工作任务重,家长工作繁忙,导致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沟通范围与教育契合度不高,往往以完成各类教学任务资料为主,导致沟通的效率低。确实,在家园合作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各类活动是否组织、活动的频率高不高,而较少关注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
三是由于家长素质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种沟通方式的互动率参差不齐。学历水平高的家长希望幼儿园经常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教学中。学历水平相对低的家长,他们觉得教育孩子应该是老师的事情,更何况他们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不应该“瞎掺和”。同时还有一部分经商的家长则认为我没有时间参加,随便喊个工人应付一下活动就可以。
三、有效沟通发挥家园合作纽带作用的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要有效达到家园合作,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有效沟通,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一致、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一)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关系
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关系,这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谈的必要条件。《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这时如果教师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存在许多不合现象,很大程度是由于双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如对爱挑剔的家长,不能简单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他们,在无形之中,老师与家长之间少了真诚,多了敷衍,削弱了教育力度,不利于家园密切合作。
(二)关爱孩子,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
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他们很关注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教师真诚关爱每一个孩子,她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诚意关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长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与之积极配合。然而,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些不太容易沟通,总是绷着脸的家长。虽然他们只是少数,但我们也不能放弃这部分家长工作。因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忽视了一位家长工作,就是放弃了对一名幼儿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工作要面向全体,用心关爱孩子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
(三)运用语言魅力,博得家长的共识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是百依百顺,宠爱有加,家里人围着他转,很难看出孩子存在的不足,但孩子一步入集体,身上的一些坏习惯都显现出来。在家园交流中,有的家长敢于正视孩子的缺点,有的家长则不喜欢听老师说孩子的缺点,尤其是那种告状、诉苦为主的交流形式。但老师又必须要指出孩子的不足,这时,老师就要巧妙使用语言。要先扬后抑,即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易于接受。其次,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
(四)及时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
与家长沟通要讲究时效性,也就是说事前沟通与事后沟通所产生效应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遇到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孩子抓伤或磕破的事难免,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沟通,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传递真切信息
在当前信息快速传递的社会,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口传或纸面等传统方式,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比如电脑网络给家长传递更为真切的信息。老师可及时把幼儿在园情况通过图片及DV的形式,发送给家长,从而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减少家长因不信任而产生的误会。很多家长由最初的担心、不信任,转变到主动与老师交流。这种现代传媒手段,还可用于那些忙碌的、想关心孩子、想了解孩子们在园情况,却又无暇顾及的家长朋友。
四、有效沟通发挥家园合作纽带作用注意事项
一是尊重幼儿家长要有诚心。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人家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教师要想得到家长的尊重、支持,就得以一种诚心诚意的态度主动地去尊重所有幼儿家长,这是教师与家长能够密切配合的基础,要做到尊重家长,我们首先要讲究方法。不要在其他人面前对家长说其孩子的种种不是。有些问题要避开孩子谈话,其次还要教育学生尊敬自己的父母。
二是听取家长意见要虚心。教师能否虚心听取来园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批评,或是个别家长的误解、偏见,既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和修养高低的标准,又是教师能否密切和家长的关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的关键。一个尊重家长的教师必然是能虚心听取并接受家长意见的教师。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要有信心。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得到父母乃至长辈的百般呵护。许多家长对子女娇宠代替了关心,放任代替了教育。因此,使得许多幼儿在接受集体教育上一时难适应。在指导家庭教育,教师要懂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掌握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教学的规律,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
总之,家园有效沟通是指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连成一体的主要手段,家园沟通效果的体现,沟通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的策略,只有针对家长的个性特点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引起家长的共鸣,形成教育的共识,使我们的家长工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