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作 者:史 煜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大
中
小
摘 要: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目前仍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少、英语情景创建少和对资源利用少的问题。因此小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创建课堂英语环境,加强教师和学生互动,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环境;互动;多媒体资源
Abstract: The English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na is not satisfactory . Since something need to be modified and pay more attention in our English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mething in class: English atmosphere, English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the right using of multimedia.
Key words: elementary English education;atmosphere; interaction, multimedia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自80年代末开始,儿童英语教育也开始了迅猛的发展。围绕着儿童教育的话题和争论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英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英语教学目前普遍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许多小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可是上到小学三年级,还不能进行很简单的英语对话。分析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课堂枯燥的讲授多,相应的英语情少。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和一个黑板,而与讲授知识相关的英语背景知识很少。
教师讲授多,学生交流少。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的要求,小学英语课堂基本以老师讲授为主,没有太多的机会让学生单独表述,学生之间或学生和老师的英语交流几乎为零。
课内课外学生英文主动协作少。学生只在课堂上和老师在学英语,课外的活动大部分是用母语进行的。这样很难建立良好的语言锻炼环境,导致学生学了很多英语,但不会使用,更没有英文的思维方式。
基于上述,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低效和学习困难,有些学生甚至过早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即违背了课程的开设意义,也阻碍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随着教育部2011年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英语教学有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标准》的设定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注重对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语言实践性的关注,提倡全英和开放的任务型教学方式。
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模式的指导,相当数量的教师在理解和操作《标准》中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教学上的一些误区。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许多教师过分突出学生主体,课堂完全以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导致了很多教学任务完不成。当然,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活动组织盲目,把活动作为教学目的,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学活动要服务于教学,教学活动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如果脱离开了这个本,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二)把强化背诵看作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出课文及对话的内容,就是成功的教学的表现。他们认为学生只要会背诵文章,就可以顺利的进行英语交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只是在机械地朗读或背诵。学生进行对话时,基本不关心对方在说什么,只想着书本上写着什么。分析这一现象,主要是教师没有将所讲的内容的具体语言情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逐步被学生吸收,从而造成学生的机械记忆,不能积极的参与到对话中来。
语言学习中的背诵,实际上是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语言学习固然重要,但语言的学习绝不能局限于此。语言教学目标不应仅局限于语言基本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言习得研究表明,人们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并对一些有创造性的语言尝试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集中到交际活动中,通过交际活动中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从而实现对语言的掌握。
(三)没有良好的利用信息资源
虽然现代英语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很多的信息资源,但是很多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担心过多的语言输入会影响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很少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语言学习的支持。另外,课本所呈现的语言情境,由于篇幅所限而缺乏完整性,这样学生所接受的语言信息也是片面的,所以很难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有一段潜伏期,他们对“可理解性的输入”,不会总是立即模仿,而是不断地将其内化,然后“创造性”地输出。因此,外语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儿童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材料。
三、对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合理科学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很有必要。
首先,英语课堂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外语环境,让学生沉浸于英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海姆斯认为,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关键不是从语言开始的,而是从语境开始的。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和英语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自从加拿大浸入式第二语言教育教学模式介绍到中国,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浸入式教学的实验研究,并逐步在推广这种教学理念。尤其是课堂的全浸入式教学被越来越推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纯英语授课,通过一些教具,PPT,身体语言,角色扮演等方式,建立一个丰富的英语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理解或者基本理解当天的授课内容和课堂组织用语。通过长时间的浸入,学生会逐步适应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及英语文化。
当然,英语课堂内容要具体而不要太抽象,要提供各种模式让学生模仿。一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在整个教学的环境构设方面,多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评价方面,也要多鼓励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有具备以上特征的外语教学,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更快的促进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
何克抗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 “儿童语言获得模型”。指出内外反馈是语言学习者形成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内外反馈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儿童语言获得模型输入端的语声输入者应是真实的“交际者”。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积累的英语词汇比较少,缺乏相应的语法知识,难以顺利地和对方进行英语语言交流,这时对方的语气、声调、手势等身体语言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语言;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不断地沟通与交流。因此,真实的“交际者”是很必要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要加强师生或同学之间的英语交流互动。从形式上,可以选择以师生对话和邻座对话。只有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时有效的交流,给学生提供锻炼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学生才可以进行有效的英语语言获得。反之,如果只是被动的听,那么一节课下来,所学知识能够掌握的就非常有限,下课后学生更没有使用语言的环境,没有真实的“交际者”,那么课堂学习的语言知识大部分是没有被掌握的,久而久之,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就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组织邻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虽然交际者都对语言掌握的不够熟练,但这种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对话,得到锻炼和实际的语言运用。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相互注意口语表达中的错误,从而发现自身的问题并逐步修正。自我纠错的过程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通过这种认知过程,学生可以很好的巩固已学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课堂教学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小学英语课堂逐步使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已是必然趋势,只有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才可以促进语言教学。
首先,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语言特征的凸显。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色彩,实现对关键语句的呈现和讲解。对于其效果的检定,可以在输出过程中,通过检测学生对所标志的内容的使用比率,来进行判定,看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本堂课程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但资源又不能过于复杂和难理解。冗余效应认为,教学材料中的冗余信息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所以,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要以服务于课堂讲授任务为主。要简单明了,方便小学生理解课堂所要讲授的知识。可以尽量选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信息,从而增强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多媒体设计中,应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和有效的筛选,如果某些环节较难,就可以增加教学资源的数量,有些环节简单易懂,就不需要多余的资源来辅助讲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选用的教学资源要有效和讲授内容相融合,比如过多选择动画片或视频片段,小学生容易将精力过多投入到动画或视频情节中,而忽略它们呈现的知识信息,从而导致无效学习或低效率的学习。
课堂上设置的教学任务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兴趣持续期短。所以课堂的教学任务要有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避免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否则学生会在完成任务时感到不耐烦。同时也要避免过于标新立异,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达不到预先的教学目的。
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情节、音乐、小故事等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多创造学生的说话机会,让小学生通过与同伴或教师间的对话和相互沟通,从而实现可理解性的输出。同时也可以通过PPT及图片等的方式呈现所学内容,通过游戏或填空等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他们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理解。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输出,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卢春艳.多媒体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2]周红.小学英语教学的四大误区[J].山东教育,2003,(3)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孙绪凯.英语教学中培养交际与语言思维能力的思[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
[5]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 Sweller J.& Tuovinen J.E.A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load associated with discovery learning and worked exampl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2)
[8]廖胜道.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J].陕西外语师专学报,1994(3)
作者简介:史煜,女,1975年12月,甘肃平凉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