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
作 者:杨文宇
(河北省灵寿中学,河北 灵寿 050500)
大
中
小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觉得语文有用、有趣,能提升自己”。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优化;创新;强化
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方法创新、学生能力培养及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结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落实具体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锚定“能力本位”
高中语文教学需跳出“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以“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将“应试能力”与“人文素养”结合。
1、聚焦语言运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病句等基础知识点,更要训练其在真实语境中“准确表达、逻辑沟通”的能力(如议论文写作的观点清晰、口语交际的得体回应)。
2、 强化思维训练:通过文本分析(如小说的人物心理推理、议论文的论证逻辑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例如分析《红楼梦》中“宝黛爱情”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
3、渗透文化与审美:在古诗文教学中(如《登高》《赤壁赋》),不仅讲解文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内涵(家国情怀、生命哲思)和审美价值(意象营造、语言韵律)。
二、优化教学内容:立足教材,链接生活与时代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载体,但需通过“延伸拓展”让内容更贴近学生认知,避免“脱离实际”。
1、 深度挖掘教材,打破单元壁垒:将不同文本按主题关联(如“家国情怀”主题,可串联《沁园春·长沙》《乡土中国》《史记·屈原列传》),让学生在对比中形成系统认知,而非孤立学习单篇。
2、 引入生活与时代素材:结合社会热点设计教学(如用“短视频文案写作”训练应用文能力,用“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片段”分析叙事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有用、有趣”;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观点(如“中庸之道”)分析现实问题(如“内卷与躺平”的平衡)。
3、分层设计内容,兼顾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基础任务”(如梳理《论语》重点章句)和“提升任务”(如用《论语》思想撰写“现代人际交往准则”短文),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
三、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导”
高中学生已具备自主思考能力,教学需通过“互动、探究”激发主动性,而非单纯“听课记笔记”。
1、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围绕具体任务设计课堂(如“为《祝福》中的祥林嫂写一份人物小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任务可分组完成,通过讨论、分工(如有人负责梳理经历,有人分析性格,有人总结悲剧原因),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
2、 用“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避免“是否”“是什么”的浅层提问,设计递进式问题(以《劝学》为例:1. 作者用了哪些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2. 这些比喻之间有何逻辑关系?3. 结合当下“终身学习”理念,你认为文中观点是否需要补充?),推动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迁移运用”。
3、 善用多媒体与情境创设:用音频(如《琵琶行》配乐朗诵)、视频(如《雷雨》话剧片段)调动感官,或创设情境(如模拟“辩论赛”,以“《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是否懦弱”为辩题),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理解。
四、强化能力训练:聚焦“读写思”核心,落实日常积累
语文能力的提升需“练在平时”,而非考前突击,需针对“阅读、写作、思维”设计常态化训练。
1、阅读:从“读懂”到“会读”:现代文阅读:训练“定位信息、概括要点、分析逻辑”的方法(如用“圈点批注法”标记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而非单纯记住“答题模板”;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如《南方周末》评论、《散文选刊》),积累素材的同时培养语感。古诗文阅读:通过“古今对照”降低难度(如用“现代人如何表达思乡”对比“举头望明月”),同时要求学生每周积累1-2句名言(如“士不可以不弘毅”),并尝试用在作文中。
2、 写作:从“套作”到“真情实感+逻辑清晰”: 日常练笔:鼓励写“生活随笔”(如记录一次家庭聚餐的对话)、“观点短评”(如评价一部电影的主题),培养“有话可说”的表达习惯。应试指导:聚焦“审题、结构、论证”三大核心(如议论文训练“如何用一个例子论证两个分论点”),避免模板化,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说清道理”。
3 、思维:结合文本渗透“逻辑训练”:在现代文阅读中分析“因果关系”(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性格与死亡的关联),在古诗文学习中体会“辩证思维”(如《赤壁赋》中“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
五、完善教学评价:从“分数评判”到“过程+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促进提升”,需避免“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潜力。
1、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除了单元测试、月考等结果评价,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作业完成、小组任务表现(如用“成长档案袋”收集优秀笔记、练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评价语言侧重“引导”:批改作业时,避免只打分数,用具体建议替代笼统评价(如作文评语:“观点明确,但第二个论据与论点关联较弱,可换成‘XX例子’,试试?”);课堂反馈时,对学生的回答先肯定合理之处,再引导完善(如“你注意到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很好!如果再结合他的动作,会不会更全面?”)。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让学生分组互评作文(围绕“观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恰当”),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
六、提升教师素养:以“专业能力”支撑教学质量
教师的视野与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需持续“充电”与反思。
深化文本解读能力:避免依赖教辅资料,反复研读教材(如同一篇《岳阳楼记》,既要掌握文言知识,也要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内核与宋代士大夫情怀的关联),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关注学情与教学反思:课后记录“学生易错点”“课堂互动不足的环节”(如“《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概念太抽象,下次可用‘朋友圈社交’举例”),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拓展知识储备:主动了解新高考趋势、文化热点、学生兴趣(如知道学生喜欢的小说、综艺),让教学更“接地气”,与学生形成共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觉得语文有用、有趣,能提升自己”。从“教知识”到“育素养”,从“课堂内”到“生活中”,通过明确目标、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强化训练、完善评价,让学生在掌握应试能力的同时,真正提升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的本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