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抗大二分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抗大二分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作 者:赵海彦 (中共灵寿县委党校,河北 灵寿 050500)

 摘   要:文章以抗大二分校为研究对象,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围绕抗大二分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展开研究。希望能够借助如下研究,可以进一步增进社会大众对抗大二分校的了解,为抗大二分校历史时代价值的显现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大二分校;发展历程;革命战争;历史地位;主要作用
一、抗大二分校介绍
抗大二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一所位于晋察冀边区(现灵寿县城西北陈庄镇)的抗日军政大学。应当时抗战形势需要,中共中央在1936年6月1日决定正式将创办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1937年将办学地址迁至延安后,再次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自此抗大二分校正式诞生。在短短几年的办学历程中,该学校不仅吸引了以陈伯钧、孙毅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将领直接担任校领导,更为抗日前线培养并输送了数万名骁勇善战的指挥员,造就出了一批优秀的共和国将领,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使得抗大二分校赢得了“造就指挥员摇篮”的美誉。
二、抗大二分校办学历程
1938年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促进各个革命根据地敌后游击战争的顺利开展,中央军委提出要在抗大第1大队第1支队以及大第7大队的基础上,从大第2、第3、第4大队中抽调骨干人员,以先遣队的形式共同组建抗大第二分校。由陈伯钧上将任校长((1940年7月由孙毅接替)。
1939年3月抗大二分校第一期正式开学,来自于全国各地的1100多名知识青年,成为了首批学员,办学地址位于晋察冀边区的灵寿县陈庄一带。1939年5月抗大二分校第二期正式开学,学员主要以来自于晋察冀军区北岳区以及冀中部分地区的青年干部居多,学员人数达2300多人。因当年9月抗大二分校将原校址出让给抗大总校,搬迁至灵寿县的韩信台和唐县、完县(今顺平县)边境的神南镇一带,继续开展办学活动。一直到1943年2月,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抗大二分校正式宣布撤销并入抗大总校。在短短5年的办学历程中,抗大二分校共开办四期,始终秉承着“教育计划等于作战计划”、 “学生将来主要在八路军工作”的教学指导方针。
三、抗大二分校的历史地位
(一)革命精神传播的主阵地
抗大产生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是迎着炮火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核心的抗大精神。面对没有教室、缺少教具、环境艰苦的现实,抗大师生动手挖石洞、凿石板、挖煤烧炭、开荒种田,利用有限的条件,造就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最高的军事学府。这集中彰显了抗大二分校师生崇高的革命信仰、远大的革命志向、高涨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大二分校得以蓬勃发展最大的源动力。在发展过程中,抗大二分校还与其他抗大一同创办先进刊物,包括《抗大》、《思想战线》、《学习与斗争》、《布尔什维克》等,用于传播革命思想。这些都充分显现出了抗大二分校革命精神传播主阵地的历史地位。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抗大二分校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在办学中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在艰难的抗战与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条红线,通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激发广大战士的革命热情,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战。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抗大二分校一方面利用专业的军事理论知识来培育学员,将学员塑造成为了政治素养过高、军事理论过硬的优秀军事人才。另一方面抗大二分校积极对青年学员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学员头脑,使之在怀抱崇高理想的同时,能够在较高的政治觉悟下去不断修整自身行为、锻炼自身人格。由此充分彰显出了抗大二分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的历史地位,显现出了抗大二分校在推进抗战胜利进程中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四、抗大二分校的主要作用
(一)响应革命,造就卓越革命政治人才
在革命战争年代背景下,抗大积极响应革命,通过教育的手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政治人才。尤其是通过对抗大二分校各期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在教学方面抗大一方面结合于紧张的战争局势需要,着眼于战争战术、战事作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按照为党政军队培育优秀骨干分子的目标要求,始终不放松对学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从这一角度来看,抗大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实际上起到了国防大学、战时党校的双重作用,它不光为为前线培养出了许多卓越的军事战略人才,还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党政干部。据史料显示,单抗大二分校一期学员中,就出现了38名红军青年将领。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耿飙等,他们均凭借自身较高的政治素养、军事能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下了赫赫战功。
(二)积极治学,奠定军事教育理论基础
当今时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军事教育体系,在丰富军事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朝着军事现代化迈进。抗大二分校的办学历程极为艰难,秉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二分校真正实现了从零开始,开启了中国军事教育的大门。抗大二分校不仅继承了在武汉、广州开办讲习所时的教学经验,更本着开放性的思想,对黄埔、讲武堂以及日本士官学校的教学训练方法的借鉴与吸收。同时毛泽东、叶剑英、刘伯承等在参与抗大二分校的教学训练工作时,更是分别多次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原则进行强调。正是基于此,在教学中抗大二分校专门在室内课堂外开设了诸多的室外课堂,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操场训练、野外演习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抗大二分校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发挥出了极其显著的作用。尤其是抗大二分校结合战局形势利用教育优势,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培养出了数万名的优秀军政干部,为前线战场输送了大批的军政骨干分子。此举不仅极大的缓解了革命战争时局下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更因其推陈出新、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因地制宜的治学理念及措施,为后续我国军事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还是在解放区建设以及后期的社会主义革命中,都能够看到抗大二分校的身影。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发扬抗大二分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抗大心系国家、大局为重、心系人民的革命精神及情怀,义无反顾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胡雪艳,黄翌,惠子.延安时期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育人实践的历史经验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2(04):109-120.
[2]苑津山,程春玉,苏鸣禹.延安时期党领导“抗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历史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22(09):4-6.
[3]陈汉锋.抗日军政大学对新时代高校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启示[J].潍坊学院学报,2021,21(05):78-81.
[4]侯培和.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教育探析——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