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哈萨克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

浅谈哈萨克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

作 者:库丽木剑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幼儿园 736400)

[摘   要]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文化让哈萨克幼儿在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加强哈语课活动的趣味性、培养哈萨克幼儿对本民族的情感、能积极参与活动、在幼儿的语言黄金期强化口语表  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突厥语族  民族语言 民间口头文学 哈萨克语母语教学

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自治县,阿克塞县幼儿园办园的一大亮点是一哈萨克民族文化为特色,因此,我园在加强哈萨克民族幼儿母语教学上加大了力度、各年级都配备了专业的哈语老师,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在民族幼儿哈语教学经验作义介绍。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语从部落语言发展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不断丰富,语法日趋完善,现在已成为语法规范、表现力很强的一种语言,也是世界上没有方言的语言,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诗歌、格言、谚语、谜语、神话、传说和阿肯弹唱等.在教学中我主要选取幼儿易理解的民间儿童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内容渗透在幼儿教育中,具体做法如下:
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中国哈萨克族的文学,包括历史悠久的民间口头文学与业绩丰厚的作家书面文学两个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要选取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以口头文学为主的民间故事、谚语、谜语、诗歌等。
一、民间故事
过去,每一个哈萨克族孩子的童年都伴随着奶奶讲的民间故事。从哈萨克民族幼儿咿呀学语的时候,每天傍晚坐在毡房里,围在爷爷奶奶身边津津有味地听着有关射手和牧人的传说故事,这些点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民族先民们的艰难历程,他们的聪慧和勇敢的精神深深扎根在哈萨克幼儿幼小的心里。还有形象生动的各种动物故事,也是哈萨克族牧民世代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精神产物。
如今,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电视和网络已取代了这一传统。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除了讲生动有趣的故事外,更为关键的是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幼儿也参与的到其中,让他们扮演其中自己喜欢的角色,例如:民间故事《冬不拉手铁克》(公山羊)故事情景是在小牛、小绵羊和小山羊之间结拜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好兄弟,在长途跋涉中遇到了狡猾的狐狸和可恶的大灰狼正在弹着冬不拉放声歌唱,他们正邀请这三位兄弟来参加,狐狸弹着冬不拉这样对他们唱起来:“铁克是我们的午餐、绵羊是我们的晚餐、小牛当宵夜。”唱完他把冬不拉递给了铁克,铁克也不示弱接过冬不拉唱起来:“狐狸皮做成图马克(皮帽子)、狼皮做成额系克(皮袄)、大家回来逮捕。”听到这儿狐狸坐不住了,智勇双全的铁克(公山羊)在对唱过程中向狐狸和大灰狼示威:“我们有援兵。”使他俩闻风而逃,这样这三个好兄弟逃过了一劫。首先,这段故事趣味性强、角色多。我在教学之前准备好头饰,让每个幼儿都参加到情景表演中。其次,故事的语言诙谐又易掌握能启发幼儿的兴趣,我在上课时让每个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达能力各有差异,但是我耐性体贴地帮助他们,所以在我的提醒和指导下分组将情景剧演完,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谚语
哈萨克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精华,它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哈萨克民族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哈萨克族谚语经过世代相传,历经千锤百炼,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谚语,例如:讲卫生、懂礼貌、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爱护花草、不浪费粮食、不随地吐痰等与幼儿一日的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幼儿的掌握达到了教学目的,还让幼儿学会了运用谚语、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谜语歌
哈萨克牧民十分擅长即兴演唱,谜语歌是教育哈萨克民族教育孩子最直接手段,通过让孩子们猜谜,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哈萨克族民间谜语很多是押韵,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娓娓动听,所以孩子们又能记忆。大人们用比较、对照的方法描绘出事物的外貌特征,让孩子们猜,而且整个谜语生动形象,富于民族色彩。 在教学活动中,我便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适合幼儿年龄和认知特点的谜语,例如:
“姑娘姑娘好夜游,
人人夸她最清秀。
一心思念红太阳,
见了太阳又害羞。”(谜底:月亮)
这则谜语形象地告诉幼儿“只有在晚上出现”,此时幼儿一定会想到“星星”和“月亮”,在下一步的解释中幼儿会准确的回答是“月亮”。我还选择了一些表现人的肢体的谜语,如:
“石柱一样五座山,
山峰头上戴银冠。
辛勤开发山五座,
一生幸福说不完。”(谜底:手)
因而,哈萨克民族孩子们非常喜欢唱谜语歌、猜谜语幼儿教学中渗透谜语歌使课堂气氛分外活跃,幼儿的参与性高,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谜语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四、诗歌
“诗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这是哈萨克族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谚语。从出生时的摇篮曲到葬礼上的哀歌,诗歌沐浴了哈萨克人的一生。一生中的重要活动,比如为婴儿洗礼、婚丧嫁娶、祝寿、节日等,都由诗歌伴随进行。诗歌是哈萨克人民智慧的瑰宝,历史的见证,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教学活动中,我选取哈萨克民族儿歌,如:《我最棒》、《一粒种子》、《好孩子的标准》、《母语歌》等诗歌寓意简单易懂、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阿肯弹唱对每一个哈萨克幼儿并不陌生,我将一些简单问答形式的儿歌作为教学内容,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哈萨克幼儿的母语教学中需渗透的内容非常之多,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哈萨克民族的习俗、饮食、服饰、歌舞等,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大中小班选择了不同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突出以下几个原则:
1、突出民族特性原则
哈萨克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诸如人本精神、合作精神、笃行刚健的精神等等,幼儿在掌握坚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展现这些民族精神,使之内化为哈萨克民族幼儿的个性特征。
2、游戏性原则
幼儿时期是游戏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是我们的幼儿教育宗旨。因此,在对进行哈萨克课时,我们可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感知、实践操作、欣赏,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3、家园共育的原则。
幼儿哈语教学的提高只靠老师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幼儿的最佳的语言环境。因此,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家长,把每节课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幼儿园里所学的哈语内容,这样,让家长便于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发动家长搜集有关哈萨克民族图书图片、音像资料、手工艺品、食物的制作方法。要求家长为孩子讲哈萨克民族神话传说、童谣、民间游戏等,以及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礼仪节日。我们还定期组织幼儿参观民俗博物馆,让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地理解和感受了本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