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婴幼儿教育的心理视角

婴幼儿教育的心理视角

作 者:张艳梅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113008)

[摘   要]近年来,婴幼儿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盲区,尤其是在心理教育与应用方面鱼龙混杂,笔者针对婴幼儿教育实际从心理学视角论述了我国婴幼儿心理教育的现状、成效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婴幼儿; 心理;  教育

一、婴幼儿心理教育现状与成效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长足发展,心理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尤其是在婴幼儿心理教育方面,更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适应与开发并举。从学术界到商业界,从社会到家庭都把婴幼儿的需要当成了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婴幼儿的心理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全面发展。
1、从婴幼儿本身的发展阶段来讲,心理教育主要分为出生前教育,出生后婴儿的家庭教育与幼儿期的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1)胎儿期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婴幼儿不包括胎儿,但实际上婴幼儿的心理教育从胎儿期就开始了,胎教被认为是婴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胎教。胎教即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检测胎儿各种感觉器官发育成长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
(2)婴儿期教育。个体1~3岁被称为是婴儿期。这一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具体表现为身体迅速长大,体重迅速增加,动作技能快速发展,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婴儿的语言能力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婴儿期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人们对婴儿期的教育也异常重视。在婴儿早期,婴儿的心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动作训练来完成的,通过训练婴儿的坐、滚、怕、抓、握等动作来训练婴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能力及情绪表达。婴儿期的教育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婴儿教育也在早教机构完成。无论是家庭与社会机构的婴儿教育,亲子关系及儿童的模仿能力是婴儿期教育的关键与前提。
(3)幼儿期教育。3~6、7岁被称为是幼儿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大脑神经系统有了大幅度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等心理特征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个体高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游戏,尤其是象征性的游戏,幼儿在象征性游戏中学会规则,情绪情感等高级心理过程也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形成。幼儿期教育通常是在学校中完成的,为了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在幼儿的饮食、睡眠及学习内容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标准。
2、从婴幼儿心理教育的专业研究来看,主要有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理论研究和以系统开发的应用研究。
(1)婴幼儿心理的专业研究。婴幼儿心理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鉴于婴幼儿的特殊性,研究的手段主要是以观察为主,实验研究为辅助手段,即便是实验研究也离不开专业的观察。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儿童对客观事物做出的动作,表情等反应来判断婴幼儿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大量的观察、记录找出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幼儿认知领域的实验研究领域也有少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幼儿脑活动的奥秘,但相对来讲,这种形式的研究是比较少的。
(2)婴幼儿心理教育的开发。近些年,随着儿童心理教育重要性的逐步被重视,早教行业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早教机构主要是根据婴幼儿的一般心理发展规律及发展特点,特定性地开发一些设备或课程内容,通过训练婴幼儿的动作能力和协调性来促进其身心发展。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游戏,让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成长。同时,在知识教育方面也尽可能地参考幼儿的心理发展,知识内容的开发和教学手段也力求遵循幼儿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3、根据婴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状况,婴幼儿的心理教育可分为正常婴幼儿的教育与异常婴幼儿的教育。上述婴幼儿心理研究和教育状况都是以正常婴幼儿为研究和教育对象,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异常婴幼儿的心理状况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如目前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对多动症、孤独症等异常婴幼儿的心理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界也把异常婴幼儿的教育放在了比较突出的地位。
二、婴幼儿心理教育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婴幼儿的心理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婴幼儿方面的教育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婴幼儿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甚至在婴幼儿教育方面还有很多掺杂过多商业气息的教育乱象,有些方面亟待完善。笔者认为,当前婴幼儿的心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婴幼儿的心理教育成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纵观这些年婴幼儿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并没有婴幼儿各个阶段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做明确的界定。加之,婴儿教育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教育的实施者通常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成员,他们获取教育知识的途径或是长辈的传授,或是图书、网络中的学习和经验交流。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婴儿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要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长辈们的婴儿哺育经验通常是不被现代人所接受的,或者其哺育经验确实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不能像其长辈们一样在多子女的情况下有一个现实的参照。这也就造成了父母在婴儿教育问题上的盲目性:盲目地为孩子补充各种营养,盲目地对其进行各种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讲,婴幼儿身心发展缺乏客观有效的参照也造成了两代人在婴幼儿教育上的巨大分歧。如果,有一个客观有效且可操作的标准来衡量婴儿身心发展状况,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父母在婴儿教育上的盲目性。
过度关注造成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缺失。正是由于现代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加上商业的无限操作,让大多数人觉得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良好婴幼儿教育就十有八九会输在起跑线上。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是慎之又慎,非常关注。婴幼儿在这种被过度关注的环境中心理会逐渐产生变化。在心理学上,我们对幼儿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中心化”,即形容一个孩子把自己当成这个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能感觉到的别人就一定能感觉到,自己哭了,全世界都应该难受。这是孩子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处于幼稚状态的一种表现,说明作为幼儿他们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为别人着想。孩子经过一定的发展就会出现“去中心化”,即体会到自己跟别人一样是一个独立个体,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孩子们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是心理向成熟发展的一种表现。对婴幼儿的过度关注从一定程度上会延迟婴幼儿“去中心化”的时间。
需要是个体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也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但是在婴幼儿时期的过度关注,造成个体的需要在不经过自己努力的情况下能轻易得到满足,于是造成个体缺乏需要,自我努力动机的严重不足。
幼儿教育知识化倾向严重。由于缺乏衡量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标准,幼儿知识水平成为社会家庭衡量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标准,于是形成了幼儿教育儿童化,儿童在幼儿阶段就接受大量的双语教学、经典诵读等知识化教学。这样做的结果,从短期看,是幼儿在幼儿园就能学到大量的知识和行为习惯。实际上知识上的重视必然造成某些方面的缺失,过多的知识任务剥夺了孩子们自我探索的可能,而且在幼儿园中一些规定的游戏限制了幼儿的象征性游戏过程,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象征性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它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过度以知识传授为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的厌学情绪,幼儿教育的知识化把幼儿园过早地变成了学校,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现在教育如此发达,但是厌学现象也在学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这与我们的幼儿教育的不科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关于婴幼儿教育的建议
针对婴幼儿心理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尽快建立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通过建立常模的方法,解决婴幼儿心理教育评价标准无据可依的状态,降低全社会对婴幼儿教育的盲目性。
加强育儿教育,通过社区和民政等组织建立育儿教育组织,在宣传科学育儿的同时接受家长关于婴幼儿教育的咨询。
规范早教机构及幼儿园等教育场所的教学。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早教机构和幼儿园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少芸.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梳理.青年文学家.2011
[2]汪晓军. 私立亲子教育机构中家长参与的现状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吴俊伟. 0-3岁亲子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李婧.早教机构0-3岁婴儿教育活动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5]姚本先,张灵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