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情感距离”,而且还能进一步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思维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数学一直在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正逐步形成,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感性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生活之水来浇灌学生数学思维之花,让他们充分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与价值。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们接触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途径。设计富有生活色彩而且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定会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定义”后,我就让大家思考讨论如何选择圆规:圆心一端要尖些,扎在纸上可固定位置(圆心确定位置),圆规支架上的螺丝松紧适度,太紧使用不方便,太松半径在画的过程中大小容易改变,画不成一个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定点定长确定一个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又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我通过测量学校旗杆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笔者通过图形的形式将旗杆、阴影、旗杆顶端与阴影夹角在黑板上绘制出来,然后指导学生求解。然后,笔者又以铅笔代替旗杆,用强光手电筒代替太阳,这样就在桌面上产生了“旗杆”的阴影;最后让几名同学用直尺进行实地测量并与计算结果相比较,来进一步验证数学公式的准确性。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习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离不开练习,生活化的习题不仅为教学增添了乐趣,而且也降低了学习难度,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实例比比皆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又很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例如,在讲解完直角三角形及相关函数知识后,为了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笔者精选了以下习题:
图甲是一个水桶模型示意图,水桶提手结构的平面图是轴对称图形.当点0到BC(或DE)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的半径时(⊙O是桶口所在圆,半径为OA),提手才能从图甲的位置转到图乙的位置,这样的提手才合格.现用金属材料做了一个水桶提手(如图丙A-B-C-D-E-F,C-D是C D,其余是线段),O是AF的中点,桶口直径AF=34cm,AB=FE=5cm,∠ABC=∠FED=149°。请通过计算判断这个水桶提手是否合格。
分析:本题以水桶为背景,无疑给学生解题增强了信心。题中给出了提手合格的标准,问图中的水桶提手是否合格.本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自问自答①水桶提手是否合格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过O点作BC的垂线段,看垂线段的长。②如何求垂线段的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解。本题构思精巧独特,主要结合生活实例来考查解直角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等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提升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教师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实践,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课题学习“遮阳篷的设计”活动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窗户都安装有遮阳篷,为什么要安装遮阳篷?
问题2:设计遮阳篷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需要考虑房子朝向,冬天和夏天阳光进入窗户的要求。
问题3:设计遮阳篷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问题4:根据以上分析,应该如何设计遮阳篷?
由于实际应用问题和通常所习惯的数学问题不同,实际应用问题的条件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本课题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联系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节要做好分组工作,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遮阳篷的结构、材料、价格等情况,并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制作遮阳篷模型来充分体会数学知识的神奇。
总之,生活中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卫兴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理科考试研究》2013年 第8期
[2]仲启悦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让数学生活化《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 第11期
[3]陈婧巧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新课程》2013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