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为一门文科科目,有着理科的思维特点,学生普遍感觉比较难学。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习地理变成自己生活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地理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下面我就我自己的心得谈谈我对地理学习方法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和激发学习热情的直接动力,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科学知识,只有“乐之者”,才能发奋钻研,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地理学科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要从地理知识积累和地理知识运用两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地理知识不断系统化,并有意提高其趣味性,和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体方法有:
1、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黄土高原的地貌时,可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山,通过直观的观察,理解千沟万壑。讲到西北干旱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时,可引用描述新疆的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也可用西藏藏民的服饰特点,热的时候可脱下一个袖子,冷的时候在穿上。讲述山地气温变化时,可引用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通过运用谚语,歌曲,诗句,将地理知识荣辱与共文学艺术享受之中,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欢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借助直观语言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调的地理名称。例如:讲到自然地理要素时用“气水生土地”来记忆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讲中国政区时,引用城市的美称来帮助记忆:青色的城—呼和浩特;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优美牧场—乌鲁木齐。还可以运用谜语调动学生思维,如:四季如春—长春;大言不惭—海口;船出长江口—上海;太阳很贵—贵阳等。
2、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俗化,用简单的语言总结复杂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单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如:有关长江的歌诀“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湘鄂,赣皖苏沪东海北。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形似L和W”。识记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记得快、记得牢,巩固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创作地理歌诀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精心设计导课引言,运用地理故事,激发学习兴趣。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课很关键。好的引言,往往能起到奠基作用。如在讲经纬网前,提出“在茫茫的大海上,有艘轮船遇到了风暴,失去了控制,它马上发出呼救信号,并报告了出事地点,临近的船只闻讯赶来营救,直升飞机也出现在遇难海轮所在的海域上空,但海洋上并没有其他标志性事物,遇难船只是怎样报告它的位置,营救这是怎样找到它的?”通过这样的提问,生动而巧妙的引入了“经纬网”的学习。另外,一些真实生动的地理故事,对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武器。例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结合双“胞胎姐妹的生日的故事”,把知识讲解与故事巧妙结合起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二、立足实际,贴近生活,突出乡土地理教学,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
1、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地方实际,提高地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时,可以用安塞的地形为例,让学生分析山区的城市分布特征和城市形态,在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时,列举安塞的马家沟和徐家沟的小流域治理措施,如兴修水库,打坝淤地,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等措施。通过分析身边的实例,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对家乡的治理有一定了解。
2、突出乡土地理教学,紧密联系地方实际,学以致用。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安塞县地图及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概况。安塞位于西北内陆换图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县,东临子长县,北靠榆林靖边县,南与甘泉县、宝塔区相连。地形复杂多样,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川道狭长,梁峁遍布,属于中纬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长短不等,干湿分明。安塞县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三条水系,自然条件差,但资源相对丰富,土地资源,油、气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利用。包茂高速从县城经过,县城呈弯月形狭长带状南北延伸,民风淳朴,安居乐业。帮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交通概况等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关键
读图,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读图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教二读三分析。即先教读图的基本要领,再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体地说,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读图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第二步教学生读图并初步分析图中信息。第三步要求学生通过图说出图中反映的一般地理问题。
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如:在“地球与地图”一张的教学中,集中训练读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其他各章则分散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习地图是为了运用地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启发,使学生学会用图。教学时,凡能从地图上获得地理知识,都要尽量用到。“读图”要经常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现象,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总之,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地图上寻求答案和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
除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绘图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绘制简单的地图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教学中结合地图三要素的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画图本,结合所学内容描摹一些专题性地图,绘制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图,天气系统图,三圈环流图等。总结一下图的形状特点,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比如:中国的轮廓像只雄鸡,甘肃像骨头,陕西像跪着的秦俑,亚平宁半岛像只伸向地中海的靴子等。通过不断地训练,既能使学生获得地理图表化的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广泛联系实际,讲求学以致用,探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学生以“渔”,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